开放、融合、超越,走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
作者: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系列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旧体诗发展

开放、融合、超越,走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

  “走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是未来诗歌创作的方向,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诗歌界要肩负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河南是诗歌的家园,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诗人,为黄河书写了数量恢宏、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9月22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主题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图书馆举办。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和“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两个议题展开研讨,两场活动分别由李少君和《诗刊》社副主编、《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王冰主持。

  更好地见证和书写时代

  “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了解中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关系,也要看到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外来诗歌的影响,看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并从中找到文化自信。”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诗人们要看到这个时代的巨变,更好地见证和书写这样一个时代。

  “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历史,新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新诗人要尽力挣脱古典诗歌传统的束缚,骨子里又有着民族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和表情方式的眷恋,他们的创作无时无刻不受传统诗歌的影响,对传统复杂的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影响的焦虑。正是在这样一种对传统思想焦虑的背景下,新诗人不停地追寻、不停地思考。”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看来,开放、融合、超越是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了让诗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要冲破传统,汲取西方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从而使中国诗歌实现现代化。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以智利诗人聂鲁达为例来阐述诗歌与时代、人民的关系。他说,聂鲁达是全世界最具有人民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长期广受欢迎,与其创作态度与诗歌题材是分不开的。在描写时代重大题材时,聂鲁达注重保持语言和形象的艺术魅力,将现实主义的政治内容与他所熟悉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他的创作始终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赵振江认为,大诗人要有承担历史的责任,才能写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大作品。

  怎样写好城市,是中国诗歌现代化道路上不可绕过的问题,既涉及到诗歌传统,也涉及到诗歌现场。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认为,城市诗歌不是没有,而是在古典的领域占比较小的一块,留给我们的空间和自由度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在今天,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与此相匹配的诗歌书写还不够多、不够好。“突破城市诗歌写作难题的关键在于,在写诗之前先成为一个诗人,或者重新成为一个诗人,诗人必须真诚地面对生活在城市中的自我,从生活情感和经验深处发现和提纯语言。”李壮说。

  新旧诗都应该是多元的

  中国式现代化诗歌之路,新旧体诗何为?与会诗人也对新旧体诗百年发展之路上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展开了研讨。

  “自由诗和格律诗各有所长,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认为,格律诗要向自由诗学习,学习自由诗把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时代作为诗歌的创作题材;自由诗也要向格律诗学习,学习格律诗的凝练的文字,该长则长、能短则短。

  “对诗歌创作者来讲,不管是写旧诗还是新诗,如果永远躺在传统上,或者别人的写作基础上,创造性就得打问号。”《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石厉说,文化如果追根溯源,没有“你我”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从文化角度,新旧诗的发展该“温润而化之”,不分主次,也不分先后。

  “当下活跃的许多旧体诗,既有传承古典诗歌韵味的作品,也有不少融入现代性特征的作品——从语言、语境中都有别于古典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在传承方面,做得较好,成果颇丰;在创新方面,难度较大,成果少。”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认为,新旧体诗人既是两种诗的创作者,通过这种双向奔赴的和解,新旧体诗人才能消除分歧、携手共进。

  诗人、翻译家树才以身心为喻,谈及汉语诗歌的新旧之变。树才说,每个诗人都活在古今中外,要重视诗歌的本体是语言。变化的是体——诗的身体、诗的形貌;不变的是心——诗的心志、诗的境界。诗的身体,对中国诗人来说,就是汉字。在诗里,变化的是语言,不变的是诗心。中国新诗诞生于译诗,实际上真正的变化动因还是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内部焦虑中。汉语诗歌的困境,看上去是在“身体”(诗体)的散漫上,实际上是在“血脉”(诗心)的贫乏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渡认为,诗根本没有新旧的分别,有分别也只能勉强说是因为文字不同的关系。当下处理传统题材较成功的诗作中,无论风格、趣味、词汇如何受传统影响,处理的仍是当代经验,表现的是当代人心理。

  面对旧体诗的“挑战”,新诗如何应对?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看来,新诗革命本来是奔着旧体诗去的,但是百年过后,旧体诗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倒生命力更加旺盛,表现是多元的。因而,应打破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在诗歌创作上允许多种美学形态存在。“大河奔腾是一种美,小溪潺潺也是一种美。评判诗歌价值的标准只有好坏之分,而没有新旧之分。如果新诗和旧诗能取长补短,中国诗歌的整体生态才会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兼容并包,从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