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博物馆之城(第二季)》
跟着《博物馆之城》去探源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正在北京卫视每周五晚黄金档热播的《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将各地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作为主要探访对象,从多元视角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组团开展溯源而上的文明求索,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的五大特性进行生动阐释。近日,该节目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行。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小博物馆走向大遗址,从北京走向全国,从北京的历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博物馆之城》从第一季的探秘北京范围的博物馆,升级到“溯源”全国范围的博物馆,不仅增加了地域的丰富性,还深度展现博物馆、国宝文物、历史文化的多重维度,让观众对文博有更深、更广、更近的参与感。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历程,这一季节目从北京走向了全国,不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联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了同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间的沟通桥梁。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初衷,他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至今、绵延不断的文明,对于它的一些发明创造进行“溯源”,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档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明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正体现在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卫视主持人李杰分享了参与节目创作的心得体会——文博类真人秀节目当中,对主持人功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持人更多的是隐形化、角色化、多元化和综合化,更多的是深度参与,体现的是角色扮演的独特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通过这个节目第一季、第二季的制作,让自己意识到,要对历史仰视也要对我们的英雄仰视,时刻告诉自己要有更多的敬畏,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表示,在这档节目中,我们能看到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老博物馆的深度探寻。“第二季《博物馆之城》在大的中华文明探源的大主题下,集中了各个部分的源流,同时每一期的小主题下又非常有逻辑地层层展开,使得节目很有新意。很多考古发现是从未展示过的,包括有很多首次展出的顶级文物,其中就有北京潞城的最新考古发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博物馆之城》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源流进行实地探寻,用当代视角去进行文化科普,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观察,更加凸显这档节目的分量和厚重感。“强揭秘性打开了神奇的奥秘世界,这样的探源正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节目将不同博物馆的文物连通起来,再加入巧妙的后期包装和特效素材,把“隐和显”的关系做了协调,使得节目主线和隐线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层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