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潮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在年轻群体中备受瞩目,从汉服文化的日常穿搭分享,到社交平台频频引发讨论的“围炉煮茶”“敦煌风”,再到《中国奇谭》《长安三万里》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日益火热的国潮,不仅是一种东方精神的回归,更是一种体现国家和民族创意精神的文化潮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文旅名片的打造中,国潮IP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旅游业积极探索国潮新玩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在主题公园、主题街区内部植入国潮IP,举办各种国潮艺术节、艺术展,主动挖掘存续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信仰、仪式、节庆活动、花丝镶嵌、建筑营造、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曲艺等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盘活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资源。
2022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中提到“挖掘中国文化、中国记忆、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在这一政策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潮IP的发展,主题“场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大唐不夜城进一步升级“大唐文化+本地特色+沉浸式场景化”旅游模式,以高度包容性的框架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更多可能;“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更是借助影视IP的火爆,展开全感官全体验设计,让游客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唐风”生活。此街区在建筑、人物、服装、音乐、故事等领域复刻唐朝市井,带给游客无比真实的体验感。此外,洛阳“无上龙门”数字体验馆、襄阳唐城景区、方特东方神画景区、上海“探秘山海经”沉浸式艺术展、 2023首届中国“新国潮”艺术大展等项目的运营也体现了国潮文化的“大热”。
不过,随着热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传播、文化接受、文化消费及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等相关层面的诸多问题。以国潮IP主题游为例,部分项目或是没有在娱乐功能与文化功能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或是在前期筹备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对所涉及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导致最终的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抑或是陷入同质化怪圈,在IP选取、主题设计、场景营造等方面千篇一律,对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视若无物,一味地追求热点与流量。这些问题使国潮IP主题游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昙花一现后就会被人们抛之脑后。
国潮IP的开发并非对文化元素的简单提取与拼贴,而是要从文化中汲取智慧,“活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回归“真实”与“自然”,为中华文明提供自我阐释的文化空间,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等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拓展、多元化展示。
实际上,国潮IP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化自身出发,主动探究开发对象所呈现的国潮IP在跨地域、跨文化间交流的价值,尽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情动心”,以丰厚的精神积淀和文化价值呈现历史的穿透力和时代的感召力,避免零散、片段的意象堆积;正视国潮IP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杂糅及多元,在发挥优势资源的同时寻求文化意涵的多样性表达和技术赋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雅俗共鉴,在多媒介互动和国潮IP完美融合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合、创新渠道、数字展演以及多元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整合多方资源——包括高校、政府等——并促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界与商界及政府之间沟通、对话的平台。
2023年,文旅消费的复苏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国潮IP需要主动寻求变革的契机,推动“语境化”发展及场域的更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与创新中,以整体视野推动其在不同领域内的“活化”及“新生”;在“国潮+沉浸式文商旅”的造境升级中,加强学术合作,多元化地开展学术交流与指导,着力贯穿学术支撑的力度与连续性。这是保障国潮IP从“种好一朵花”到“多点开花”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