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贡献文艺力量
作者:张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贡献文艺力量

张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创性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使我们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联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从讲话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涵意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激发文化陕西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植文化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要用心用情守护文化根脉,提炼特色鲜明的陕西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革命圣地,陕西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自觉扛起了守护文化根脉和深挖文化内涵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陕西文化界而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中华文明的精华,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在溯源寻根中凝心铸魂。

  要用足用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潜能的最大释放。陕西文化资源丰厚,但是长期以来缺乏高效挖掘利用,没有将资源优势创造性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从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掘出展现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变化、鼓舞激励群众的陕西故事,突出陕西符号、展示陕西魅力,努力培育更多名家大师、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弘扬中国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文艺创作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省力推文艺精品创作勇攀“高峰”,电视剧《装台》《大秦赋》、电影《柳青》、交响套曲《延安》、舞剧《长恨歌》等一大批文艺精品百花齐放,增强了文化自信自强,提振了民族复兴精气神。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领悟新时代文艺工作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深入开展文艺创作、文艺惠民、文艺活动,倾情抒写陕西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要大力实施凝心铸魂工程,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凝心铸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研讨,切实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

  要大力实施精品生产工程,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围绕乡村振兴、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着力引导加强现实题材创作,集中精力抓好“大秦岭·中国脊梁”等示范性创作工程。积极推进实施“陕西文艺原创精品项目扶持行动计划”,重点扶持突出我省特色,体现陕西新形象和陕西人精神风貌的原创文艺精品。

  要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不断擦亮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努力做大做强“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并同步推进打造“陕西曲艺”“陕西音乐”“陕西民间文艺”等新品牌,着力打造陕西文化重要标识,发挥文化品牌建设为民惠民乐民作用,彰显文化品牌建设培根铸魂成效。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根基和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全力实施夯基固本工程,着力构建贯通上下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省市文艺场馆、人才资源等有效整合,采取联建共享合作等措施,打造集创意设计、生产创作、交流展示、市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陕西文艺中心或基地,积极推进长安画派美术馆项目建设,为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学习、展示、交流、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增强文艺工作者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

  要加快实施数字文艺工程,不断拓展文艺创作传播体验新空间。全力推进“陕西文艺数字资源库”建设,包括人才数据库、作品数据库、机构数据库、活动数据库、文艺资料库、文艺专家库等。建好用好“陕西文艺界”权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推介文艺人才、展示文艺作品,发挥好会员管理、志愿服务、“文艺两新”、展示交易等数据功能,推进优秀文艺资源全面共享,打造一个全新的“网上文艺家之家”。

  要加大力度推动文艺创造性转化,树立文艺赋能产业发展新样本。着力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思想资源,坚持保护性传承和活态传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跨界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让文脉“活”起来。推动文艺事业与产业发展跨界融合,积极探索“文、旅、艺互动”和“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赋能产业发展,以文艺繁荣赋能文化陕西建设。

  (作者系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