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诗歌,释放生活的美好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覃皓珺 孙佳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央持续推进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之际,如何建立网络媒介平台和优质内容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正越来越引起关注和讨论。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是互联网释放了极大的创作和表达动能,而以往可能不太受到重视的大众创作行为,也正以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式浮出众声喧哗,为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快手平台上写诗的一大批不同职业身份的普通人,他们的诗歌前不久被收集汇成了一部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就是一个给人启发的案例。

  媒介技术的进步,往往影响着文艺的创作和传播。无论是结绳记事,还是歌以咏志,抑或是书信传情、报刊随笔,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始终是以时代中的人、心绪中的情为遵循。随着互联网浪潮所带来的不断的媒介迭代,通过论坛、贴吧、博客、微博、自媒体等形式,诗歌的创作和传播随着互联网从图文到短视频的媒介环境变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然而,就像古往今来从未有规定诗歌必须是何人、在何处、如何写,只要心中有所感悟,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不断开放的媒介环境一直在提供着几近无限的表达机会。在田间、在工厂、在远方、在一切或已知或未知的地方……当新媒介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壁垒,短而精的诗歌总能以更纯粹更质朴的表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抚慰人心的刹那、那些超越时空限制的感动。

  从形式上看,《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是由非诗人身份的普通人在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上完成创作和传播的诗集。几十位写诗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菜农、羊倌、焊工、全职家庭主妇、学生、杂志编辑、退休老师等。诗集中关于他们“一句话素描”的简介,为我们清晰勾勒出那些异彩纷呈的生命底色,展示出一幅幅在日常生活中砥砺奋斗的百姓群像。

  据统计,当前有数以百万的普通人,正通过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诗歌创作,仅快手平台就有60万人之多,而这一数量还在与日俱增。相较于诗集本身相对传统的具体形式,在短视频等媒体平台进行诗歌创作的行为及其影响尤其值得关注。那些质朴动人的诗篇借由短视频更加立体的表达与传播,触及更多心灵,产生更多共鸣,线上线下也借此产生了更为紧密的情感同心圆。可以说,这种创作现象已在无形中成为广大普通人记录生活、凝练心绪的一种生活方式,既融汇诗的文脉,又注入当代生活,呈现出新的蓬勃活力。某种意义上,它不仅仅局限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诗歌创作,同时也构成了鲜活的中国经验的生动缩影。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愈是进步,诗歌的可贵价值反而愈发凸显。从2017年人工智能诗人“小冰”曾推出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到如今ChatGPT看似像模像样的诗歌创作,基于算法的排列组合,终究只能是通过词汇堆砌来模仿人类的心智与情感,不仅在电力能耗上无法持续,更不可能引领诗歌创作的潮流。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与人之间因诗歌而承载着的情感、体验,终究拥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

  诗歌的光芒为互联网点亮了人性之光,而新媒介也赋予着诗歌创作和传播新的活力。通过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诗歌与图片、音乐、视频等形态进一步融合,激发出更为有机的文化势能。当越来越多的诗歌创作者们,通过短视频等自媒体形态找到共鸣,开解着彼此的心绪,更多优秀的诗篇也就得以被更为广泛地传播和认可。自媒体也好、短视频平台也罢,新媒介的人文价值正不断释放。诗歌本无界,科技也在赋能交流,而文化科技融合必然带来更为辽阔的情感和精神联通;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化作新的诗篇,美好生活也因而呈现出了更丰富蓬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