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媒介,而是阅读本身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陈劲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亚马逊公司旗下Kindle官微发布了“告别指南”,宣布其中国电子书店停止运营。消息传来,中国用户纷纷表示遗憾,甚至有网友评论其为“时代的眼泪”。从2013年进入中国成为电子书代名词,到2018年巅峰时销量突破百万,再到2023年面临落幕窘境,昔日引领阅读风尚的Kindle电子书,如今“流水落花春去也”,难怪网友们慨叹不已。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介的存活要么真实再现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要么具备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跨越时空的延伸性。Kindle电子书盛极而衰,固然令人唏嘘,但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科技与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缩影。一方面,电子技术持续更新换代,带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由此推动碎片化阅读方兴未艾,Kindle电子书曾经引以为傲的便携性、重量轻、耗电少、墨水屏等优势不复存在,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人们的阅读首选。加之过去十年除了Kindle,国内电子书市场还有科大讯飞、华为、微信读书等大批国产品牌陆续崛起,激烈的外部竞争对Kindle市场占有率的冲击不言而喻。另一方面,Kindle电子书极力宣扬的“纯净阅读”优势,轻易可被纸质书取代。各行各业都在“内卷”的时代,人们更需通过阅读来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世界上还有哪种阅读媒介,能比纸质书更具有阅读的纯粹感、仪式感、满足感呢?

  值得一提的是,Kindle电子书的退场,并不具有风向标意义。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今天可供选择的阅读媒介实在太多,反倒让那种物我两忘、专心致志的阅读,尤其是高质量、有深度的严肃阅读成为奢侈。不妨以某调研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国民家庭阅读白皮书》为例,常用阅读媒介中,排在首位的是平板电脑/手机,占比87.1%,可见这已然是当下国民最主要的阅读媒介。其次是纸质书51.8%,占比远高于电子书阅读的17.1%,此外有声听书30.6%、报纸/期刊6.6%。与此同时,该机构还发布了《中国年轻人阅读洞察2023》,其中28.2%的年轻人每周阅读3至4天,而坚持每天阅读的年轻人只有18.2%。显然,报告反映出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其丰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阅读媒介多元化是大势所趋,重要的不是采取何种媒介阅读,而是能否回归阅读本身。阅读兴趣的强弱、阅读时间的长短、阅读内容的深浅、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氛围的浓淡,才是评价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准。与其纠结于“你更喜欢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不如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你喜不喜欢看书、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事实上,电子书与纸质书并非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只是不同的阅读媒介或方式而已,只要人类没有消亡,纸质书肯定也不会消亡,而电子书与纸质书构成一体两面,利弊共存。一言以蔽之,用什么阅读并非问题的核心,关键是为何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

  随着AI、AR、VR、M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迅捷发展,未来的阅读媒介和方式必定更加多样化,从看书到听书,从二维视听到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等等。所谓“时代的眼泪”,当然只是部分Kindle电子书读者的难以释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进步、观念更新、阅读习惯跃迁的潮流浩浩荡荡,谁都无法阻挡。退出阅读舞台的Kindle电子书,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眼泪”,前段时间知名社交网站天涯论坛的关停,同样让众多网友流下了“时代的眼泪”。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时代不相信眼泪,身处其中的我们,唯有顺势而为,发挥不同媒介优势,提升多媒介阅读素养,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在不同媒介的互补借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媒介,进而热爱阅读、享受阅读,让深度阅读成为自己最向往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