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现代戏要着力展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表现当代人与当代生活特性的戏曲现代戏引发创作热潮,涌现出京剧《石评梅》、评剧《母亲》、昆剧《瞿秋白》等一批优秀作品。如何用优秀戏曲作品表现现代生活与时代精神?什么样的现代戏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6月8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剧协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22期“戏曲现代戏创作与现代性探索”在北京老舍剧场举办。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北京京剧院导演白爱莲,北京京剧院演员、奚派名家张建峰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审赵建新参与对谈,就近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经验与趋势、问题与不足,以及如何用传统戏曲艺术表达现实关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代性是现代生活中个人思想境界的体现,它包含了个人意识、思想观念以及理想追求,不能把现代戏和现代性划等号,现实题材戏曲作品并不一定具备‘现代性’。”谈起现代戏创作的理念,傅谨谈道,戏曲要具有现代性,在于沟通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追求和人们的心灵。傅谨梳理了现代戏的发展历程,他认为,现代戏不仅仅是反映当代生活,同时要求按照当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去反映当代生活。

  赵建新同样认为,具备现代性的戏曲作品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现代戏。“戏曲创作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在创作时展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会更有利于体现现代性。”赵建新发现,在近年来“老戏新编”的过程中,一些改编剧目所体现的现代性并不弱于现代题材的作品。“例如《踏伞行》《烂柯山下》等剧目,虽然都是老戏,但经过创新改编后焕发出了人道主义光芒,现代性十足。”赵建新表示。

  如何排好、演好现代戏?作为活跃在戏曲舞台的创作者,白爱莲表示,导演要做的就是构建新的舞台语汇。她以昆剧《瞿秋白》为例,“现代戏不一定要用日常的说话方式,也可以通过建构非日常的诗化表达来进行个性化呈现”。作为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导演,白爱莲谈起自己多年的戏曲实践,她认为,好的剧本本身也会为导演提供更多创作的可能,帮助导演建构新的、独特的舞台语汇。而说起戏曲演员在排演现代戏时遇到的问题,常年从事戏曲表演的张建峰认为,要想创作好戏曲作品,首先要坚守艺术初心,同时要敢于探索。“从小学习的‘四功五法’等各种戏曲身段、技巧,在舞台上穿着西装就很难展现,因此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使两者更好地融合,把握角色的节奏感。”张建峰表示。

  “京剧《沙家浜》之所以能让大家接受,是因为经过不断地‘磨’,它的文本、导演、音乐、表演等全方位契合我们对优秀京剧剧目的期待。”反观当下的现代戏创作,傅谨表示,一部分剧目匆忙创作,项目完成之后就搁置了,急匆匆地把心思放在创作下一个剧目上。“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如果能边演边改,五年之后也许就成为非常好的作品。”傅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