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应是“图书+”,而非“+图书”
栏目:观潮
作者:丁慎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媒体日前报道,近一段时间,一些书店返璞归真,与线上平台错位竞争。旁观书社对阅读空间进行升级改造,撤除了饮品区,提升了店铺单位面积的销售额。成立于1983年的PAGEONE,书店的营收主要来自图书、餐饮、文创、文化活动和空间租赁等店内收入,但与图书和内容生产有关的板块仍是主营业务。

  中国实体书店的寒潮出现在2007年。与图书电商价格战的屡战屡败,让实体书店在阵痛中转型,言几又、方所、西西弗、钟书阁等一批网红书店相继涌现,“书店+咖啡+文化创意产品+特色空间”的业态,基本成了网红书店的商业共性,书店面对的不再是读者,而是消费者。

  虽然会不停有人赶来网红书店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循环往复,形成病毒式传播,但是,术业有专攻,网红书店卖咖啡比不过咖啡店,卖文创卖不过精品店,看起来是满足多元需求,实际上,每一项都无法与专业店铺相提并论。于是,网红书店各领风骚七八年,开始出现颓势。比如名声在外的言几又在2022年7月关闭北京最后几家门店,全面退出北京市场。今年2月,言几又关闭了上海虹桥天地店,全面退出上海市场。

  书店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容。如果“多元化”是为了“去图书化”,那么抹掉“书店”功能的网红书店,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书店过于追求颜值而导致内涵的流失,一些书店靠着颜值成为网红,但却没有长红。

  作为线下文化消费空间的实体书店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定位。我经营的应该是什么?读者因何走入书店?依靠什么行稳致远?

  始于“颜值”,忠于“阅读”,书店的意义向来都在内容本身,而不是单纯的赚赔逻辑。作为书店,“皮”是书,“毛”是颜值和多元化经营。书店要做的是“图书+”,而不是“+图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提供阅读和图书的高品质文化服务内容这个核心,实体书店异于其他消费空间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受各种因素影响,书店确实需要引流。但“颜值”只是书店吸引读者的第一步。对一家书店而言,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留下来,沉潜于书中的世界。这就需要以其衍生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读者读书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深入读者内心世界,用文化内涵激活读者进书店的动力,促进以读者为核心的立体式、多维度文化消费,让实体书店呈现出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新风貌。

  总之,书店发展之路千万条,以书为导是第一条。当下书店的公共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客厅、广场,作为公共空间系统的延伸,成为城市的新“景点”。但是,即使是“景点”,也要让图书唱“重头戏”,否则就改变了书店的本来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