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日前知名作家余华在一场作品分享活动中表示:“现在的90后作家已经是一个很强大的群体,我们必须重视他们。”余华对90后作家的关注在文坛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不仅意味着这一批青年作家得到前辈的直接支持,也让外界看到前辈作家能从“新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这正是维持良好文坛生态的必由之路。
与余华一起参加这次分享活动的评论家潘凯雄也表示:“90后作家,起点相对而言都相对高,视野也比较开阔,骨子里也是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折射。”这样的评价将90后作家置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框架视野里,折射出90后作家面临的时代命题:如何在新时代以文字呈现个体生活与群体命运?如何将个人思考融入社会发展之中?90后作家的创作,理应更加新锐,更有创新精神,有更少的思维束缚,有更多的创意与变化。
90后作家登上文坛的时候,是天然的“互联网居民”。虽然在纯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仍是写作者走向专业领域的重要途径,但的确有很多90后作家,最早的发表平台并非期刊,而是文学网站。不论是主打“类型文学”的网站,还是有纯文学倾向的“豆瓣阅读”,都给年轻的写作者提供了创作园地。还有一些90后作家“不走寻常路”,先靠在个人公众号上写作,吸引了一批粉丝,又被文坛主流的批评家发现,鼓励其继续创作和发表,从而促使一批写法新锐、选题有创意的青年作家进入文坛主流的视野。
90后作家还是对城市文学有天然亲近感的一批人。中国的乡土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也诞生了不少知名作家。相比之下,城市文学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大量90后作家在城市出生、生活、求学和发展,他们对城市文化更熟悉,对城市问题也更了解。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结下的“果实”。因此,90后作家在将来,很有可能会担起中国城市文学发展的重任,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的不足与遗憾。
在当代文学史上,不少被明确命名的文学流派,虽然有助于研究者对其进行评论和分析,却容易以偏概全,包括余华、莫言在内的很多知名作家,其实都是不能简单被一两个流派的标签来定义的。而90后作家更是一批难以被定义、也不太接受外界贴标签的写作者。当人们试图定义他们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此前的标签很快作废,而不断变化、具有模糊性以及彰显个性,才是90后作家身上更常见的特征。
就像此前上海90后女作家王占黑在《街道江湖》中以写实笔法来观察那些身边被“遮蔽”的小人物时,一些评论家会欣慰现实主义传统在青年作家身上得到了延续。但很快,评论家们又发现,同样是90后作家,福建的陈春成在《夜晚的潜水艇》中展现出瑰丽奇异的想象,以及超强的虚构能力,似乎又与“沉重的现实主义”差异很大,呈现出难得的文学“轻盈之美”。然而,王占黑与陈春成呈现的也只是90后作家不同维度的几个向度,要想真正了解90后作家,就不能有什么老派的成见,更不能随便贴标签,由此才能真正给90后作家在时代舞台上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
90后作家的声音不可忽视,但囿于很多因素,目前外界对这批年轻写作者的关注度、帮扶力还是远远不够的。相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黄金岁月”,如今谈论纯文学、从事纯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项寂寞的事业。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怀着纯粹之心与美好情怀的年轻人,在尝试走向作家之路。
从余华等呼吁人们重视90后作家这件事来看,人们的确应该给90后写作者更多展现才华的机会。不论是纯文学刊物、机构的推广,还是媒体的宣传,都不妨给更多关注、下更多功夫,让外界看到90后作家的创意与思考。毕竟,年轻人的所思、所写,是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晴雨表”。通过90后作家笔下的世界,人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更加斑斓多彩、包容多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