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原创剧目不断增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舞台演出市场涌现出一批高水准、高口碑、类型多样的原创演出项目,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但由于各剧院运营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很多优秀的演出不能被更多的观众所看到。发展多种合作模式,推动原创剧目落地全国多家剧院,优化演出商业运营思维,成为当前原创剧目运营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五一”期间,全国各地结合假期特点推出了不少演出,在抢占“五一”档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把如何做好剧目运营营销的话题推到了我们面前。
原创剧目创作初期,剧目能够支撑的内容多数处于只有剧情梗概、主创名单、舞美草图等简单的基本资料,显然这些都不足以作为项目能够实现商业演出及巡演的有效依据。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原创项目的商业运营价值?就工作经验而言,我们通常会从院团、市场、公司内部筹备及已经做过的项目中遴选出代表性作品,与新项目一起从主创名单、潜在受众、成本测算、观众反响等维度做深度分析。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三年前初见时甚至连基本的情节设计都未成型,但因其立意深远、题材新颖、主创资深,商业价值可见一斑,我们积极对接系统院线剧场资源,并主动开拓其他可合作的剧院,成功推动了作品的全国巡演。
在营销实践中,为巡演项目排期,也是个复杂不易的过程。比如,要考虑一个剧目在全国多家剧院连续排演的档期,也要避免与其他同类演出项目在同一个剧院的档期冲突等。同时,还要合理地规划出转场时间、货运时间、拆装台时间、周末档期、路线设计、人工及货运成本等。一般来讲,预定剧院档期通常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原创剧目创制相对滞后。所以,如何帮助原创剧目占据本年度演出档期,也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演出运营单位要与剧院剧团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掌握一手院团动态、剧院档期等信息,尽一切努力为原创剧目占档抢占先机。
全新的原创剧目,通常会面临知名度低、口碑尚未发酵等现实问题。如何帮助其口碑发酵,让更多的潜在观众看到这部戏的价值?首先,可以优先安排剧目在一线城市的地标性剧院演出,因为成熟的剧院在剧目选择上会非常严格,能够在地标性剧院演出,极大地说明了剧院对剧目的认可;同时,大型的品牌剧院观众基础好、会员基数大,更有助于剧目口碑发酵。其次,在与各地剧院多年的合作中,开发包括卖团、租场、保底分成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竭尽可能地为原创剧目增加演出的机会。在剧目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演出场次的增多,有助于分摊剧目制作成本,从而降低单场演出成本,进而降低演出票价,这样就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观演;观众的口碑效应越高,剧目票房越好,排演机会就更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为例,由于去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该剧启动制作的时间较晚,为巡演排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剧目创制团队和运营团队克服困难,积极联系各剧院,采用不同合作模式,在距离年底仅有3个月的时间里,成功为首轮排演20场。虽然最终只在3个城市演出8场,但完成排期就已不易,也为剧目运营积攒了更多经验。
在项目开发、合作探索和演出排期的基础上,剧目宣传营销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要为不同类型的作品“量体裁衣”——根据受众群体及项目定位,安排演出城市和剧场,然后匹配合适的宣传营销方式及线上线下活动,尽量通过作品的口碑来反哺票房,而且力求使之环环相扣。《只此青绿》虽有知名编导周莉亚、韩真作保障,但因为演出成本高和当时的疫情风险,导致初期运营压力极大。首轮巡演首站上海站,开票仅有一张海报作为宣传素材,一周只卖出二十几万元的演出票,不足总票房的10%,同时其他相继开票的剧院也急需丰富的宣传资料助力票务销售。为此,我们积极跟演出团方保持沟通,了解对方的实时进展及现阶段的困难;同时,迅速带着摄像摄影器材,多次奔赴排练厅进行探班拍摄、主创采访等,以掌握一手素材为宣传提供更多的潜在方向。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签约剧院演出票房,从媒体宣传和地面推广两面出击,尽最大可能增强线上线下观众的黏性。
一家有着丰富演出运营经验的运营单位,往往会形成包括剧目选择标准、剧目技术保障、巡演院线推介、剧目宣传创新等多位一体的成熟工作机制。这意味着,可以把对观众、对全国各地剧场运营方接演标准的了解,转化为运营衔接的能力。比如,从商业运营角度参与创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为演出项目服务”的理念开拓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通过寻找与品牌调性相符的赞助商、授权品牌联名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进行线上及线下销售等,深度挖掘IP商业价值潜能,等等。此外,线上展演也可以增加更多互动及商业合作模式,不仅做到线下演出向线上的创新性转变,也可以进一步扩大IP的线上传播,以便开拓更大的商业价值。总而言之,优化运营和营销,是形成演出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期待有更多行业人士关心关注和研究交流,用好市场的赋能效应,助推文艺作品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