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
是这个时代音乐家的责任和胸襟”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央音乐学院启动——

“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
是这个时代音乐家的责任和胸襟”

  民乐弹拨乐器中,琵琶艺术的传统较多体现于具体的艺术流派。中国琵琶现主要有“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等几大流派,其中“浦东派”“崇明派”“汪派”作为音乐院校专业课程的必修传统内容都有着传承体系。唯有“平湖派”如今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流派抢救性传承的迫切性,在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和众多琵琶艺术家的共同推动下,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央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4月10日起开班授课。这是国内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次炤、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曲文军等专家代表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董晓琳、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舒银等作为学员代表在开班式上发言。

  以虔诚之心,寻史溯源汲取养分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章红艳介绍道,“平湖派”是琵琶流派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派别,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从李廷森、李煌、李绳墉、李其钰到李芳园,李氏五代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传承脉络。1895年,李芳园编辑出版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分为上下两卷,后人称之为“李氏谱”。该谱是继“华氏谱”后,我国正式刊印发行的第二部琵琶谱。它接续了“华氏谱”开启的南北交汇、兼容并蓄、规范记谱的传承范式,从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厚的积淀、广泛的交流和教学演奏实践为基础,孕育创编出诸多题材深刻、结构完备、技法丰富、乐句优美的大型琵琶套曲。“十三套大曲”是明清琵琶艺术发展高峰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演奏的诸多“古曲”的实际源头。2008年“平湖派”琵琶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湖派”代表人物朱英最先就读于李芳园的私塾,后来随李芳园的大弟子吴伯君学习,再随李芳园学习“十三套大曲”。朱英开启了琵琶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他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的17年,培养了丁善德、谭小麟、杨大钧、杨少彝、樊伯炎、陈恭则、汪容琛等音乐家。章红艳谈道,“通过近几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所做的人物年谱考的研究,在这次‘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学中,我们把杨少彝先生作为研究和学习‘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核心人物。是因为杨少彝先生一生执着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他是近70年以来‘平湖派’琵琶成就最为杰出、影响最为广泛的人。”

  以精湛之艺,把精髓学到手传下去

  翻看项目详细而紧凑的日程表,可以看出这个项目可谓是一次扎实深入传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沉浸流派艺术的重要实践。章红艳表示,此次开班授课是一次抢救式的教学活动,传授的教师都是业界泰斗,而参加学习的学员也都是艺术院校或者艺术院团的琵琶高手。项目的培训周期是4月10日至5月21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集中培训时间共30天,还将于4月至5月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3场培训成果展示音乐会。

  据了解,这个项目远非一次普通的培训,教师力量集中了王次炤、田青、乔建中、项阳、张伯瑜、肖学俊、汤琼、钱铁民等我国音乐界享有盛名的音乐学家,还有秦文琛、鲍元恺、孙维熙、曲文军等音乐创作和教育方面成就杰出的作曲家、教授,此外还有杨少彝先生的亲传弟子李健正、何明威、刘西峰、曾庆蓉、王劲梅、张鸣等,以及和“平湖派”人物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人士:朱大祯、杨宝元、樊愉、郭少华、任畅、李莲芳、黎庆慧。而前来集中传习的25名学员也都是琵琶演奏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和各大艺术院团。“我们这次的培训特别注重的是教师队伍,选择了很多全国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青年教师作为学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教学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把流派学习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得以发扬光大。希望这些学员们能够用手中精湛的技术,把‘平湖派’真正的精髓学到手、传下去。”

  非一人一事,需打破壁垒面向未来

  “‘平湖派’在琵琶的艺术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支,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传承人在上世纪70年代离世,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平湖派’作为琵琶流派重要一支的传承的力量。众所周知,大多非遗项目在各个地方都有主要的传承人。但是我有一个理念,应该打破壁垒或学院与地方的鸿沟。”章红艳坦言道。

  章红艳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城的学生,从琵琶流派来讲属于“浦东派”,可是她为什么要去做“平湖派”琵琶的抢救工作?章红艳说,“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是身处什么时代当中的人。其实,流派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再陷到某个流派里头,我们要把它作为是一种遗产,作为一个学习的依据。”

  20年前,章红艳就曾去寻找“平湖派”传人,“我曾有疑问,‘平湖派’琵琶这么重要,我想学,跟谁学?我一直在思索这个事情——就是我们如何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架构。我们总说琵琶有几大流派,但是作为重要流派之一的‘平湖派’到底现在怎么样?我们弹琵琶、教琵琶的都不太清楚。”前几年,琵琶演奏家李莲芳找到章红艳,说早已去世的“平湖派”重要传承人杨少彝先生有位亲传大弟子李健正先生,他有很多想法,但是由于早期就因耳病听力衰退,没有办法去实施,希望能和章红艳谈一谈。在李莲芳的引荐下,章红艳去西安拜访了李健正,老先生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终于等来了!”章红艳在李健正先生的提议下,出版了《古谱今译》这本琵琶乐谱。所谓“古谱”,即指杨少彝先生所教授的“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而“今译”则是李健正先生以自己发明的“拼形指法”对这些曲谱进行的译著。李健正在杨少彝的古谱上标注了一些具体的指法,以便后人更加直观地学习传承,保持古谱更加纯正的韵味。《古谱今译》也让此次“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做到了有“谱”可寻、可学。

  在章红艳看来,“平湖派”琵琶经历了从家族到社会,从流派到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回首,回望我们琵琶教育的源头,去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更需要着眼未来。艺术传承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的事情,必须大家一起来做。我认为格局应该放宽,视野应该更长远,只有这份责任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共同的遗产,才能真正的传下去。而我们今天学习流派,其实正是为了走向未来。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才是这个时代的音乐家所应有的责任和胸襟。”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