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考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值得肯定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马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则“上海戏剧学院明年表演专业考生高考须达一本录取分数线”的新闻冲上热搜。后经上海戏剧学院澄清,“须达一本录取分数线”系误读,明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会继续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表演等校考专业招生分数线不低于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虽然并非网传的“须达一本录取分数线”,但关于艺术类高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2021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各地艺术院校也实施了相关举措。例如,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的2023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初试中,全国近5万名考生就在线上参加了该校组织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在三试前,所有入围三试的考生也都参加了文化素养复测,复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心理测试三部分。

  笔者以为,艺术类高考加强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此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青年艺术人才的文化修养,亦有助于逐步扭转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过程中“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是值得称道的。

  以演艺界为例,一个时期以来,时有“文盲演员”的新闻爆出。一些青年演员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甚至面临知识枯竭,脑袋空空,腹中无货,仅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儿赚取流量,剧本读不明白,对饰演角色理解不深,演什么不像什么,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简单的问题,也表现得惊诧之余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文化素养堪忧,颇受诟病。

  众所周知,文艺表演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大凡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烈情感的,如果演员连剧本都读不懂,对其中的角色缺乏心灵的沟通和碰撞,对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要恰如其分地演好角色是很难的,更谈不上能够锦上添花的再创作。在笔者看来,演员除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之外,还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演员不是朗读器、复读机,不能只会机械地背诵剧本的台词,而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精研剧本,如此才能对饰演的角色有深刻领悟,沉浸其中,把戏演得更好、更新、更深,把人物塑造得更独特、更鲜活、更有美学价值。如此,才能使观众看后眼前一亮,触动心灵,记忆深刻。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的扮演者张颂文因演技爆红,而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身上蕴含的颇高文化素养也令人称赞。他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的老师”,要不断学习提升。他写的散文《火柴天堂》,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位演艺人员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丰厚的文学素养。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真正原因。在我国演艺界,那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都是信奉“戏比天大”的人。其中也有一些艺术家学历不高,但也很有文化。他们视艺术如生命,把自己的演员职业不仅仅看作是一份工作,而是当作一种文化事业,在演艺工作之余以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笔者以为,艺术类高考招生抬高考生文化成绩的门槛,其目的和意义就是要提高从事艺术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青年文艺人才,从而多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繁荣文艺。诚然,文化素养的提高不是单靠院校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靠每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广学博览,兼收并蓄。美术大师李苦禅有句名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提高文化素养是学无止境的一件事情,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恒心,处处留心皆学问,永远有一种谦逊、不自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