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开放理性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黄西蒙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的新进展——前OpenAI研究团队负责人Jeff Clune预测,有30%的机会在2030年借助通用人工智能实现50%的人类工作自动化。更有人预测,一款功能强大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将来可以取代人类多数工作。教育、媒体和一些纯技术类的工作,将出现ChatGPT取代人类的情况,很多相关从业者的职业前途将受到巨大冲击。

  每当这类新闻出现时,人们都会惊呼“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了”。与此同时,人们还会担心我们的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人类社会都会被机器人控制。虽然一些言论看似“脑洞”很大,但恐怕它们还是科幻作品中的“设定”,人类暂时不必过于恐慌。与其担心人工智能危及人类的处境,不如认真思考、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做到积极应对、为我所用。

  就以最近走红的ChatGPT来说,它的大规模应用,确实让人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成长潜力。它不仅是一款可以与人“对话”的产品,还能帮助人类解答各种问题,甚至能写出一篇专业文章。据说美国不少学生都在用ChatGPT写课程作业,人工智能花几秒钟完成的任务,比很多人一个小时写出的东西,得分更高。但是,不论是从笔者的观察还是体验来看,ChatGPT目前的功能还不算完善,写一段“车轱辘话”或许还行,但专业的、严肃的、有创造性的内容,还是无法写就的。更不用说,在十分依赖人类情绪与思想的文艺领域,人工智能的“完成度”还很低,即便能写出“像诗的诗”,但那终究不是真正的诗歌,而是一堆意象的重叠,连文艺创作的“门槛”都没摸到。

  平心而论,ChatGPT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比人类有更强的资料搜集和储存分析能力。当然,“输出”的速度也更快,效率也更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与情绪感知能力,是人工智能极难跨越的鸿沟,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当第一个智人诞生的时候,他就不再是那个只有生存与繁衍本能的动物了,而是具有情感与意识的智慧生灵。而这进化的最关键一步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如今仍是科学上的一大谜团。人工智能也是如此,ChatGPT或许有超强的储存与计算能力,也能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推演,却无法拥有人类独有的抽象思维与情感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ChatGPT确实可以颠覆一些行业,取代一些劳动者的地位,但也只能集中在重复性的工作上,那些需要调动“神来之笔”的工作,是不可能由人工智能完成的。就像前不久走红的“AI绘画”,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在短短几秒钟内,画出不同风格的画作,甚至可以模仿名家的画风。但是,这些画作终究只是一些模仿的产物,比如,它只能画出“第二个莫奈”,却不懂得如何在莫奈的基础上,演变出新的绘画风格。而在一些细节设置上,人工智能的表现也相当笨拙,比如绘画中最需要精心绘制的手部、眼睛等,“完成度”很低,而在文章写作中,也经常“答非所问”,照搬一些套话而已。

  因此,认为ChatGPT会取代人类的劳动与智慧,确实有些危言耸听了。不过,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重复、无意义的工作,而技术人员利用ChatGPT写代码,确实也能省去不少力气,这可以让我们腾出时间与精力,专注于那些创造性更强的工作。而在文艺领域,ChatGPT恐怕很难有太大优势,除非在未来某一天,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情感。但即便如此,以人类大脑开发的有限程度来看,我们的进化潜力还很大,人类的智慧也会越来越高,自然不必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我们。

  如今,我们对于ChatGPT这类高超的人工智能,不妨采取静静观察的态度。既不要陷入盲目的崇拜与狂热,也不能一味排斥或贬低。随着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愈发深入,我们也会从中收获更多的惊喜,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辅助人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