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演出市场“开门红”一直“红”下去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前不久根据主要票务平台演出票房数据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9400余场,与2022年同比增长40.92%,与2019年同比增长22.5%;票房收入3.78亿元,与2022年同比增长3.85%,观演人数323.80万人次,与2022年同比增长5.56%,票房和观演人数均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左右。

  在北京,北京人艺上演的《正红旗下》《茶馆》等作品均在开票后几分钟之内售罄,累计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在江苏,江苏省演艺集团旗下的剧场江苏紫金大剧院重新装修开业,首演昆曲《蝴蝶梦》售票情况红红火火;在深圳,观众熟知的品牌演出与深圳本土文艺院团共同发力;在上海,上海大剧院重新迎来满座时刻……一系列的数据与例子,毫无疑问地表明,我国2023年演出市场赢得了“开门红”。

  过去3年的疫情对文艺演出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但在此期间,文艺界不断克服困难、踔厉奋发、寻求突破。利用疫情“空窗期”,有的潜下心来努力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赢得良好口碑;有的着力练好内功,让自己的创作、表演升华;有的创新运用各种方式,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巩固文艺消费群体。2023年“开门红”承载的是广大观众3年来对文艺行业积攒的期待,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3年来奋力积蓄的成果体现。

  无疑,“开门红”给演出市场和文艺从业者打了一针强心针。同时,笔者认为,接下来,更应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开门红”一直“红”下去?一方面,过去3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演出场次不稳定、演出场次少、上座率低等情况经常发生,例如,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演出市场行业从业者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或减少,不少从业者无奈地选择转投其他行业,行业从业者数量、专业性、业务能力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开门红”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演出行业从业者业务能力的快速恢复与提高,但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要求的提高,随着消费升级,演出市场作为一个复杂完整的链条,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创作、表演、宣传推广、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各个方面提质增效,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另一方面,演出机构还应充分利用好在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以线上演出与加大文化艺术公共服务为例,在过去3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文艺工作者已经逐渐探索出诸多线上演出的经验,既包括与演出本身有关的业务性的经验,还包括营销盈利等经验。正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调研的结果显示,60%的从业机构表示线下市场恢复后依然会尝试线上演出。演出产业的数字化拓展仍将是不可逆转的探索方向。演出机构积累的这些经验,今后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院团等演出机构运用抖音、微信、地方性平台等,通过邀请名家讲座、分享演出片段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观众,他们将成为演出市场消费的新增长点。今后,这一做法还可以继续推行,以培养更多的新观众、新消费者。

  此外,有关部门也可以出台相关制度,通过减少税收、基金项目扶持等方式,更科学精准地推动演出市场发展。相信,接下来,演出市场将怀着更坚定的信心、带着更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更优质的服务,迎来新的更大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