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小舞台乡村振兴新画卷
栏目:观点
作者:丁慎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自2022年年底启动以来,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火热开展,全国各地一体联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出了“新春大联欢”“小年接力展播”等一系列春节文化大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正像一些村民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回家过年才是年,那么有‘村晚’的年才完整。”“‘村晚’让我看到了家乡的文化底蕴,重新认识了生我养我的故土。”

  新中国的“村晚”始于1981年春节丽水庆元月山村举办的一台乡村春节联欢晚会,反映的是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风貌。回看乡村春晚的发展历程,从丽水月山村小学的操场上煤油灯、土台子,几位村民演起乡戏、舞花灯,到如今许多地方在设施条件良好的文化礼堂举办“村晚”,场内是音乐、说唱、村歌串烧、歌舞、相声、小品等形式丰富的文艺演出。场外是集市活动,张灯结彩、灯火璀璨。而在线直播又能让全国各地都看到“村晚”。“村晚”从简陋到丰富,从地上到云上,见证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可以说,“村晚”已成为公共文化品牌的典型代表,是乡村文化复兴、村民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比如,重庆荆竹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格局,让超过50%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在荆竹村的“村晚”现场,老村民(原住民)、新村民(来村创业的人)、云村民(到村旅游过的游客等)、荣誉村民(院士基地的专家教授),齐聚村头广场或网端,这一场景简直就是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缩影图。比如,丽水成立了“乡村春晚数字文化馆”、推出浙西南“村晚”体验路线、举办“村晚”土特产拍卖会等,都在探索“村晚”的更多可能。

  正如有评论认为,乡村文化作为乡土社会得以赓续绵延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得以振兴的灵魂所在。“村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生态宜居新环境,彰显幸福新生活。我们从“村晚”这方小舞台,看到了农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农民的文化自信、城乡距离的拉近、政府对农民共建共享公共文化的推动和保障,最终化成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经济抗衰性和持久拉动力,随着大众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精神层面转型,文化成为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并进而实现提质升级的一个突破点。如果算一算全国各地村晚活动中农民的消费支出,或许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价值需要被更多“看见”。透过“村晚”这方小舞台,我们看到的是乡音、乡愁、乡情生动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