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助力,让年味儿更浓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贾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年夜的古都西安,迎来了备受瞩目的全国首个虚实融生元宇宙新春灯会,随着陕西自然博物馆内青丘九尾、开天盘古、自然女神、神兽应龙、异兽文鳐等系列灯组一一点亮,上百组梦幻神奇的山海精灵走进现实,一场古老东方神话的奇幻之旅,就此在浓浓的年味儿中徐徐展开。本次灯会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运用前沿数字科技线上线下、虚实融生的全新模式,以上古第一奇书《山海经》为蓝本,注重“新、奇、特”的观览体验,融合奇幻文化IP、非遗艺术灯彩以及元宇宙沉浸式祈福等,让游客既可以在灯会现场进行观展、挂灯、祈福等活动,还可以在“光年”元宇宙生活空间,上传照片创建自己的数字人形象,并通过道具装扮、AI语音、灯会场景装扮等交互模式,完成一场全新体验的拜年祈福分享,实现了用科技灯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古都西安感受最浓郁的中国新年。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迎新年灯会也同步展开,深圳AR主题灯光秀、银川稻渔空间梦幻灯光秀、烟台“瑞兔呈祥”新春灯光秀、成都“TO 2023:烟火成都,幸福年年”跨年灯光秀等,处处呈现着“灯在画上走,人在诗里游”的独特灯影景观,一场场融夜游、演出、文创、文博、非遗、科技等元素为一体的年俗盛宴瞬间拉满“年”的氛围感。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让中国年的魅力更显春意、诗意和新意,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祥和温馨的节日气氛。

  实际上,现代数字科技早已与传统年俗的方方面面相融相生,云拜年、云赶集、云庙会、云红包、云接福等,近年来早已经成为老百姓过大年的主要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新年俗。唐代诗人高适在《除夜作》中写道:“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句诗道出了古人因路途遥远,除夕之夜不能与家人团聚,享受年味儿成了不可企及的奢望,而在现代社会,飞机、高铁等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相继出现,即使与亲人相隔万里之遥,也能很快团圆相聚。可以说,人与家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纵使种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或是身在异国他乡,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亲人在云端会面,甚至可以云吃年夜饭,享受团圆的欢乐,“线上团圆”化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苦楚。以前,人们采购年货,需要提前到集市、超市才能实现,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网络采购让办年货不再“跑断腿”,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显得更加便利。原来春节娱乐活动少,除夕夜一家人只能围着电视看春晚、吃年夜饭守岁,现在还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抢红包、集福卡、送祝福,过年的形式变得多姿多彩。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不但没有冲淡年味儿,反而让年味儿变得更“潮”,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让美好祝福得以表达,让亲人团圆得以相守。可以说,现代科技的鼎力相助,让人们更加便捷、高效地投入到与亲人的团聚当中,这就是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新年味儿”。

  过去,也曾有专家表示担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会阻断个体与群体的应有互动,甚至加速一些传统文化活动的消亡。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反而以更加热烈、浪漫、喜庆的新面孔呈现在世人面前。客观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都具有两面性,科技的发展亦是如此,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相抵触、相排斥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科技发展观,我们应该明晰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服务当代现实社会,而传统文化又与现实生活根脉相连,因而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替代传统文化,而是在于将新的活力和动力注入其中,并试图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多元、立体、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比如全国各地举办的新年灯光秀活动,就是现代数字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的典型形式,如果没有科技的创新介入,我们就无法欣赏到一场场璀璨夺目的新年视觉盛宴,年俗的味道也就淡了许多。

  笔者以为,仅就增强年味儿看来,科技创新之所以有巨大的助益作用,并且使得“新年味儿”深受大众欢迎和追捧,就在于它紧紧围绕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不断创新和升级,充分迎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背后的重要支撑是通信技术从2G到5G的跨越,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认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科技在大众衣、食、住、行、用中的主导作用日渐凸显,线上购物、网上订餐、云端会客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

  当然,我们在应用和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注重弘扬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让科技为人类新生活服务,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务。应该说,数字科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特色,美好祥和则是年俗的根本和底色,只要后者不变,前者加持,我们的年味儿就会更浓、更真、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