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或将驱动打开崭新的艺术图景
栏目:钟鼓楼
作者:徐嘉欣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艺术消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全过程。最近有关AI艺术的话题引起了较大关注和讨论,原因是:一方面, AI技术被认为“将打开人类内心过去从未充分展示的奇妙世界。它可能是又一次文艺复兴,再一次解放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2018年人工智能Obvious创作的《爱德蒙·贝拉米肖像》在佳士得拍出了43.25万美元的价格,则被看作是具有标识性的例证;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全球画师正在兴起一场抵制AI平台大肆掠夺画师创作成果的运动,绘画AI和艺术家之间似乎都不得不面临一个有关艺术创造本质的激烈辩论——艺术创造到底是不是人类的专属?应该如何看待AI技术在艺术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话题并不仅限于AI图像生成技术及绘画领域。诸如文章生成器、AI写作等技术实际上已在实践中有了初步的应用,而前些时间也不乏传出AI创作诗歌被朗诵、出诗集并引发“诗人要下岗”的惊呼。在笔者看来,它们只是AI技术渗透到艺术创作的不同方面,本质上并无不同。而且,人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及其成果,本身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思维,其纵深向度是AI所不可替代的,其实大可不必对AI技术视之如洪水猛兽。从AI似乎正在侵蚀“人类拥有的最后堡垒”的现象中,换一个角度讲,或许可以看作是文化科技融合视野下重新调整创造生态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必然也附带着如艺术家权益保护、艺术评价体系等相关配套机制的梳理、填补乃至重建。

  2018年,AI作品《爱德蒙德·贝拉米》画像和毕加索的名画《快乐女人》同场竞拍并最终以相同的成交价格售出。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抽象派的特点,作品中以侧面像面对着观者的黑衣男人,杂乱的头发与略显丰满的面庞,充满着抽象派自由笔触的五官,无不体现着AI作品向人类艺术尤其是抽象派学习的影子。这幅画作拍卖成功,侧面反映出AI艺术的创作价值与技术的精妙结合是受到认可的;而其引发热议,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带来的共享,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能够欣赏艺术,也可以为艺术进行消费。

  与此同时,AI艺术的兴起也可能进一步刺激艺术家的创新创造,激发艺术市场的潜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还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再到艺术形成发展再到繁荣,创新都是灵魂性的核心。当今世界,跨界艺术势不可挡,艺术实践也呈现出愈发多元的趋向,而它们带来的创意与灵感,也越来越多地在不同艺术门类中进行新的交融与重生,这是需要看到的事实,更是需要直面应对的创造新形态。

  数字技术与艺术实践的交互融合,事实上已为当代艺术实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改变前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之时,亦可使每个欣赏者在技术震惊之余,体会着艺术的审美召唤。某种意义上,AI艺术代表了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持续发展和进步下附在生产行为中技艺的结合与突破。在文化艺术的传播层面,由口头传播、印刷传播向电子传播转变,传播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艺术灵魂具有动态的美感。换言之,艺术呈现出技术化的特征,而技术表现为艺术化的倾向,本就是文化科技融合这一潮流趋势的表征。出自于人又服务于人,技术的工具特征其实从来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技术带来的新行业生态和新创造形态。应对AI技术渗入艺术创造领域的关键点,不在艺术本身,而在构建和完善适应新生态、新形态的支撑体系,如建立相关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AI作品从创作到接受,离不开艺术的欣荣生长。在未来,科技将进一步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会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科技和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共同努力去完善和解决。更值得期待的是,AI技术激活或驱动的新的艺术创造,将在逐渐完善的配套支持下,打开崭新的更加广阔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