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作者:于成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新编历史剧秦腔《蔡文姬》首演

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雁南征兮寄边声,雁北归兮为汉青。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甘肃省秦腔剧院历时五年精心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秦腔《蔡文姬》日前在兰州黄河剧院成功首演。跌宕起伏的剧情,行云流水的唱腔,大开大合的动作,古朴厚重的舞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善于诗赋,精通音律,其创作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被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唱。“文姬归汉”的故事曾被广泛地搬到戏剧舞台上,自1959年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话剧《蔡文姬》首演以来,先后有昆剧、粤剧、越剧、京剧、吕剧、豫剧、徽剧、评剧等舞台剧创排演出。此次演出的秦腔《蔡文姬》由张泓编剧、韩剑英导演,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领衔主演,讲述了东汉末年文学家、史学家蔡邕下狱,所治《汉记》惨遭焚毁,女儿蔡文姬不得不离汉归汉的故事。蔡文姬别胡而归,可当年的天赋与才情饱受摧磨,已难担当修史重任。绝望中的蔡文姬,探望故园、邂逅父冢,看到当年自己救出的《汉记》残简,昔日记忆霎时复活,文字在胸中汹涌而出,终重修完成《汉记》。

  秦腔《蔡文姬》同时也是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 2022年度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剧本创作根据国内知名专家意见历经多次修改完善,历时三年最终定稿。2022年,甘肃省文旅厅、省财政厅对该剧给予2022年度甘肃省艺术创作扶持工程(甘肃艺术基金)立项,给予资金扶持。据介绍,该剧通过“文姬离汉”与“文姬归汉”这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将创作重点放在同类题材较少提及的“续史”,以及主人公对“汉字”“汉简”“汉记”强烈而特殊的情感表达上,较好体现出了中华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而在艺术表达上,既有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备优美动听、缠绵悱恻、凄切委婉的秦腔“肖派”唱腔艺术特点,能够较全面地展现出各主要角色的人物特点。

  “有别于我以往常演的老戏和新编戏,这是一部文人气质浓郁的戏。脱离舒适区去创造全新的人物,既是极大的考验,也是极大的诱惑,为此我调动起了所有的能量和手段,在表演当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自始至终都要钻到人物内心去体会她的悲欢,道白和身段也要符合人物大文学家的身份。所喜的是从观众的反馈来看,他们认可了这个人物。”苏凤丽说。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马勇表示,这个戏从生发创意到呈现在舞台上历时五年,中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剧院将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和打磨提升,力争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更好地展现甘肃秦腔的风貌与魅力。

  在1月14日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该剧给予了充分肯定。上海京剧院原院长单跃进认为,这是一部好戏,充分展现出秦腔艺术的剧种特色,以及创作单位对经典题材的准确把握和时代理解,是一部具有冲击艺术精品潜质的优秀作品,以苏凤丽为代表的主演群体表演令人折服,为观众创造出沉浸其中的艺术空间。甘肃省评协专职副主席于涛表示,这是一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美学追求、坚守戏曲本体和剧种特色、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新创作品,显露出有70余年历史的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的深厚积淀。

  “秦腔《蔡文姬》无论是从史实还原度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较以往传统秦腔艺术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体现出院团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甘肃省戏曲文化新的转型和新的追求。”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学科表示,省文旅厅党组将对传统文化艺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支持,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为甘肃文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