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发言(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积极履行主责主业、推动精品创作的成功实践

张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积极践行“四力”,以纪实影像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形塑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丰富了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影像。

  “典藏活动”和丛书的出版是中国文联、中国视协积极履行主责主业,推动精品创作的成功实践。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高度重视丛书出版,担任丛书总顾问并亲自作序。丛书的出版将对今后的电视艺术创作特别是纪录片创作,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视协在中国文联党组的有力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积极发挥两个优势,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行业中的引领力、凝聚力、公信力更加突显。

  本套丛书的推出是中国视协切实发挥组织优势、专业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电视艺术界理论武装、围绕中心大局开展主题性文艺活动的最新成果。结合文联协会工作实际,我提几点希望:一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开创新时代电视艺术事业持续繁荣的新局面。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再创辉煌。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和创作导向,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民立传。四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以电视精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看见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集创作之精华、行业之力量、学术之思考

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正式出版是电视艺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这套丛书集创作之精华、行业之力量、学术之思考,凝聚着全国电视工作者用情用功书写新时代小康社会伟大征程的真心真情。其中包括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主创代表的创作手记与典藏作品的解说词,为记录全面小康、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丛书不仅获得了同行们的敬意,更凸显了电视艺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的时代特征,也必将获得广大读者的肯定。

  同时,在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本书以理论阐释影像,兼具学术特色与影像魅力。通过全面详细地叙述全面小康取得的丰硕成就,对我国纪录片典藏作品创作经验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盘点,为推动新时代电视艺术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参考。丛书充分发掘了纪录片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与社会传播价值,对影像的文本分析是向全球展示“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的文化窗口,让世界见证与目睹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奇迹,有利于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翻开丛书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一定会更加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其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重大意义。

 

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证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从几百部纪录片中选出20部作品,收入《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以文字书籍的形式为历史存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工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是前无古人的伟大进步,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一点,联合国也给予了高度肯定。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为时代立传,为脱贫攻坚立传,涌现出大量作品。

  选择优秀作品进入典藏丛书,是对眼力的一种考验。通观全书,入选的20部作品,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分别具有各自的代表性,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展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和一线扶贫工作的细节,再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表现了人们摆脱贫困的喜悦。《出山记》《大国小康》《贫困大决战——我们的故事》《一亿人的脱贫故事》《人民的小康》《山河岁月》等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的、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见证》的另一个特色是,除了收录作品解说词之外,还收入了每部作品的创作手记和评论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方便读者准确领会作品的创作思路、审美表达和精神意蕴,与文本形成了呼应,是一个很有见地也别有意味的举措,从另一方面强化了“见证”的价值。总体来看,这是一套选题精准的主题性丛书,时代性鲜明、历史性深刻、艺术性多样,是“合为时而著”、为历史存证的丛书,也是对脱贫攻坚纪录片的一次集中检阅,很有文化价值,值得阅读并收藏。

 

一部重要的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物

尹兴(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是一部汇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奋斗历程的影像出版志,是一部重要的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物。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展示纪实影像艺术魅力为主线的《见证》的出版发行,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重要的阶段性史料。创作者和学者择取了一系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代表性横切面,透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性全景图。将纪实影像以文字形式结集出版,《见证》是一次成功实践。同时,这部丛书不仅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物质进步的编年印记,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锤炼传承的英雄谱系,对于对外传播展示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为开启现代化征程凝聚信心和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见证》包含5卷,188万余字,从去年8月交稿到11月出版,要克服疫情的影响,3个月完成出版,对编辑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编辑团队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审细校,与中国视协多次召开协调会沟通稿件,着力于以高质量高水准呈现在读者面前。出版社班子高度重视,全流程介入指导,不断优化审校流程,从编辑、校对到设计、印制全方位把关。在装帧设计上,中国视协与出版社不断磨合和优化设计方案,邀请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叶培贵专门题字,题字以镂空底色方式呈现,凸显了小康社会纪实影像的真实和生动,封面采用特种纸和特殊工艺印刷,彰显丛书珍贵的存史意义和典藏价值。

  近年来,中国文联出版社坚定围绕以出版服务中国文联工作大局,努力把出版社建设成为受人尊重的知名出版品牌的目标定位,不断提升出版力,出版了一系列回应时代气象所需并在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优质图书。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见证》的发行和推广工作,下大力气推广到高校和各地图书馆,同时做好各种奖项的申报,随着时间推移,《见证》的影响力将得到更大的彰显。

 

凝聚新时代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从个人感受来讲,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很独特的创举,这个创举是中国文联指导下,由中国视协牵头,联合出版社、图书馆,特别是各家纪实影像媒体和创作者共同打造的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电视影像记录纪实收集、整理典藏的全过程,是一个跨界的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见证》的出版体现了三个高,一是思想站位高,二是历史内涵高,三是艺术创作水准高。能够入藏国家图书馆,作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永久存留,这是中国视协联合各方面的专家,从全面展现小康社会建设成就的思想站位出发进行选择的,是站在具有原创性的影像纪实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准的高度去选择的,从具有珍贵的、深厚的、高度的历史内涵的小康社会历史纪实的高度去选择的,显示出中国视协和各主创机构和创作者多年围绕小康社会建设打磨纪实影像的业绩。

  同时通过入藏图书馆,把纪实影像作为文字典藏更广泛地推向社会,能在更大的群落,在知识界、思想界、理论界和更广泛的读者群中产生和制造社会话题,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套丛书在凝聚新时代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方面的文化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是构筑新时代新文化、新思想、新精神不可忽略的支撑性的作品。

 

见证背后的力量和动能

雷刘功(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

  《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的出版,让我们不仅见证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新貌以及伟大成就、伟大变革,而且见证了影像和文字背后的力量和动能。

  一是思想的力量。奋进新时代,须有先进思想和创新理论的领航。这套书的每一篇作品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思想伟力,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未来方向,明确了历史方位,谋划了宏伟方略,提出了中国方案,给出了科学方法。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让我们在世界风云变幻中,能够廓清迷雾、把好方向;让我们在应对“三农”复杂局面中,能够具备在两个大局下思考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宏阔视野。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凝聚起全党“重中之重”的思想共识,汇聚起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二是人民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套书的策划者、出版者是我们,但真正的书写者是人民。新时代十年“三农”发展,充分展现了亿万农民的主体力量。“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全书充满了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的主人,是务农的主力。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依靠农民群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农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就能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精神的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十年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并构筑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三农”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伟大精神,正深刻地改变中国“三农”的现状: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升华,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农村精气神提振,农民凝聚力增强,社会好风尚孕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步形成,乡村大地焕发出一派文明新气象。

 

一次跨媒介的立体化书写

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贫困问题是人类永久的议题,甚至包括战争、人类迁徙以及梦想的追求都与此有关,小康社会则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中国政府的小康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项遗产。今天《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的出版研讨会,是对小康工程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小康纪实影像工程的一次致敬。丛书出版、典藏的意义,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一次跨媒介的立体化书写。文字与影像互为印证,相得益彰。

  其次,这是一次跨平台的融合性传播。中国文联和中国视协策划的这套丛书,联合相关部委,以及出版机构、国家图书馆共同参与持续、深度传播,非常有想象力,也很实在。

  再次,这是一次全链条的政产学研良性互动。国家战略的实施、记录时代的艺术创作和传播,以及传媒产业和学校教育之间,互为合力,相互激荡,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光芒。这也恰恰是一个工程之所以成为有良心、有记忆、有影响的重要品质。

  第四,典藏丛书,卷帙浩繁;影像选取,精益求精。近200万文字,是对从380部中精选出来的20部作品的记叙、评述,可见用心。容量与分量,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除此以外,还有几点想象。首先丛书和影像作品,都需要完成数字化,以适应融媒体环境;其次,探究传播的新型平台和形态,以拓展传播力,普惠于专业人员和大众。摆脱贫困、奔赴小康的艰难历程,应该上升为人类价值,这也是教育、传媒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