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品主创代表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是记录,也是见证

夏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一级编剧、 《山河岁月》总导演)

  《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新书发行座谈会本身就是一次见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视协为奋进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向来有一种倾向,即重影像而轻文本。过去几十年间的许多优秀纪录片,我们大多数能看见影像传播,却少有文本流传。而在纪录片创作中,文本的创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而讲故事就离不开文字的叙述,哪怕那些没有解说,仅有同期录音和对白的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也是需要文本的。因此,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影视大奖,设有专门的纪录片编剧奖。这部丛书的出版,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留下了重要的文字印记,也足以见证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段奋斗之旅。

  感谢中国视协和丛书编纂者独具慧眼,将纪录片《山河岁月》前三季全部文本,都收录到这套丛书之中,并将第三季单独作为一册。《山河岁月》第三季,以31集的篇幅,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无论是我们这部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纪录片《山河岁月》,还是这套《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都是对这段光荣伟大历程的又一次见证。

 

纪录片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闫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
《敢教日月换新天》总导演、制片人)

  用纪录片回顾百年奋斗历程,见证新时代十年“非凡巨变”。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带领团队创作完成了24集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节目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故事刻画,反映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不断探索和艰苦奋斗的结晶。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我们纪录片人一直肩负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光荣使命。

  我们要用纪录片书写国家影像典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由我们团队创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1月11日在总台综合频道推出。节目围绕长征过程中红军的庄严承诺,以《让长征文物活起来》《跨越时空的承诺》《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奇迹在万里征程闪耀》《红飘带上的诗与远方》《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为题,从新时代高度讲好长征故事。此次创作《长征之歌》使用了33位老红军口述历史资料,还抢救式采访到6位参加过长征的百岁老人,弥足珍贵。

  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和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之后,我们再度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制作了“大湾区三部曲”的第三部纪录片《中华白海豚》 ,讲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在海内外播出。我们还联合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制作了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 ,记录金丝猴的生活行为及生存环境,以国际视野故事性表达方式予以展现,拟于近期在法国国家电视台与大家见面。身为奋战在一线的纪录片人,我们都是这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增强历史主动 勇挑时代担当

郑秀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副主任,
《摆脱贫困》总导演、总撰稿、制片人)

  两个月前,我代表《摆脱贫困》主创团队在湖南长沙领取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的出版,让《摆脱贫困》的节目文稿也以“家”的归属感嵌入历史,凝固为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

  国家级纪录片更要有高站位、大视野。贫困这一主题,有历史纵深感和人类共通性,因此,接到任务时,我就在策划案中写下了“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的定位。在八集节目的采制和呈现中,我们也以整体性的大时空观全景式再现了中国摆脱贫困的恢弘进程。国家级纪录片更要接地气、有情怀。《摆脱贫困》从创作一开始就要求团队全体同事,要着力将中国脱贫攻坚的宏大国家叙事和基层探索实践,都进行“人性化、人格化”的传播,要让作品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有共鸣。我始终认为,再宏大的题材都可以做到具象再具象、具体再具体。《摆脱贫困》中的国家叙事,我们大都是通过聚焦一些个体样本,尤其是通过关注一些“小人物”的“大情怀”一点点汇聚而成的。国家级纪录片更要讲品质、有价值。《摆脱贫困》最后一集节目播出日期,恰逢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当天(于原计划有变)。经过认真研判和周密策划,我们将此前已经技审入库的节目取出,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关于“脱贫攻坚精神”重要阐述等两段最新内容,并在片尾处设计了一个特别致敬板块。这些改动对于单集50多分钟的节目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我们觉得很值得,既对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实现了完整的叙事和逻辑闭环,也提升了整体节目的厚重性和品质感,这是国家级纪录片应有的担当与追求。

  这样的担当与追求,同样属于中国文联和中国视协。《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将一部部优秀作品集结成册,纳入国家图书馆典藏,为中国汇成一部记录小康奋斗历程的国家影像志。

 

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陈宏(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社会保障纪实》总编导)

  一个个动人表情、一个个经典场景、一个个生活细节,定格在《见证——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里,全景式、多维度展示和留存中华大地上小康奋斗历程的宏伟画卷。

  笔墨当随时代。纪录片被誉为“国家相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188万余字篇幅的巨著中收录了《大国小康》等10部长片和10部系列片的完整解说词,集纳了主创人员真情实感的创作体悟,荟萃了权威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纪录影像艺术风格的多样丰富,更能够感知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小康建设中的伟大史诗。

  填补历史空白。《见证》的出版,弥补了影像珍品成体系地转化为文字样本的空白,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成为近年来行业里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一项文化工程。书中所集纳的优秀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用影像铺展山河巨变的锦绣画卷,用故事见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彩蝶变,是保存新时代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动样本。

  文字赋能影像。该书已进入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是面向全球展示“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的文本。由文字作品转化成影视作品,再由影视作品定格为文字作品,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主创者自我总结提升,回溯创作初心,梳理拍摄思路,再造成片流程,从而提高创作能力;二是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分析,激发想象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影视作品的人物故事和思想内容;三是有利于影视作品思想价值的保存、传播和供业界研究。

  多维解读作品。书中每部作品之后加了主创者的创作思路阐述、创作心路诠释和创作背景介绍;同时还特别邀请了学界专家与业界名家对该片的解析评论,从不同维度帮助观众读者看懂读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