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欣闻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积多年之经验、扬本团之传统、集全团之优势,邀著名导演郭小男执导,由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罗晨雪、胡维露担纲,用心、用情、用力、用功地把享有世界声誉的堪称“戏曲文学的《红楼梦》”的汤显祖经典昆曲作品《牡丹亭》55出全本首次完整地搬上了舞台,喜极不顾疫情风险而飞沪学习观赏。上昆全本55出《牡丹亭》连续三场,共计8小时,先睹为快,收获满满,启示多多。返京机上,速记心得体会。
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演出。毋庸质疑,戏曲艺术须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须热情讴歌英模人物以引领世风,须为凡人传神写貌以抒写民心民情,须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颂歌以唱响时代主旋律。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也毋庸讳言,创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题材雷同、风格单一的同质化甚至公式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面贯彻执行。上昆全本《牡丹亭》的横空出世,以一种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给新时代的戏曲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吹来了一股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融合古代经典人文精神美学风范与现代人文思想与审美理念来重塑经典的创作新风。
在当今舞台上重塑全本《牡丹亭》,这在新中国戏剧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各领域各行业都是如此,欲使古老昆曲与时俱进、行稳致远,就必须深通其历史沿革、守正创新、繁荣发展。而与西方莎士比亚比肩齐名的汤显祖的巨著《牡丹亭》,不仅是昆曲历史上,也是中国戏曲文学史和世界戏剧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和里程碑。但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这一古典名著遗产所蕴含的丰厚人文价值和精湛的美学意蕴,却还缺乏探本溯源、钩沉史料、创造性地完整再现于当今舞台,并从中系统梳理、总结的成功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昆的全本《牡丹亭》,确实在敬畏经典、传承经典、以今人视角阐释经典,实现古典经典的当代回归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2
上昆之所以在剧团的人才培养、剧目建设上能做到学习、领悟、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有定力,是因为有一个坚定不移靠“一是尊重艺术家,二是遵循艺术规律”来实施“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领导”的好班子。
且看全本《牡丹亭》强大的创作阵容——老一辈昆曲大家岳美缇、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李小平齐整整出任艺术指导,当红优秀中青年昆曲演员罗晨雪(饰杜丽娘)、胡维露(饰柳梦梅)、周亦敏(饰春香)、张伟伟(饰杜宝)、周娅丽(饰杜母)、袁彬(饰陈最良)、孙敬华(饰石道姑)、吴双(饰判官/完颜亮)、马填钦(饰李全)、谭笑(饰杨婆/大花神)、胡刚(饰苗舜宾)、朱霖彦(饰郭陀)、倪广金(饰汤显祖),加上一流的剧本缩编、唱腔整理、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统一在郭小男的运筹帷幄下,真体现了“一棵菜”精神。上昆作为中国昆曲最具实力的主要重镇之一,集“三代五班”之优势,实现《牡丹亭》这一古代戏曲经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缩编、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的优化组合,从而保障了这次全本《牡丹亭》高质量的思想、艺术水准。
上昆团长兼出品人谷好好不仅是位好领导,也是一位好艺术家。她深情地说:“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我们每个昆曲人的梦想和守望。”因此,她深刻认识到“演绎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艺术工程”,她要率领全团继承上昆建团四十余年来对《牡丹亭》十多次的演绎排演的经验,去实现一次全本“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并“为当下一批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提供舞台实践机会”。她“期待这部青春靓丽的全本《牡丹亭》,能让青春满堂的新一代观众邂逅属于他们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可以客观地说,她“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和“培养行当齐全,尤其是当下奇缺的女小生的昆曲一代新人”的两大目标,都通过全本《牡丹亭》的创排艺术实践相当理想地得以实现。
当然,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今天才以全本55出的全新样貌由上昆完整呈现于舞台,这本身就证明要让古代经典活起来、走向今天广大观众绝非易事。这里的关键,即郭小男言简意赅一语道破的艺术奥秘——要做到“旧中见新,新中见根”。此乃继承与创新的艺术辩证法之精髓。如果一味地死守四百余年前汤翁剧作的“旧”样,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见旧而不见新,何言“两创”?如果一味顺应时尚,“新”则“新”矣,但失却了汤翁原著典雅厚重的经典之“根”,成为趋时的无本之木,虽“新”何用?郭小男以出众的思想智慧与艺术才华,较为理想地令全本《牡丹亭》守住了汤翁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同时又注入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精神和鉴赏情趣,赢得了昆曲老戏迷和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一致好评。郭小男遵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指示精神,干净地剔除了过去某些演绎本中过度渲染石道姑的某些封建糟粕和满台烧纸钱等迷信色彩,令全剧长达8小时的舞台呈现大气、大美、典雅、深沉,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和“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这非常难能可贵!
3
全本《牡丹亭》创作在艺术辩证思维上,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
一是在处理主要人物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情”与“志”即“爱情”与“爱国”的关系上,全剧由“牡丹亭”扩充到大社会,由杜、柳之爱情延伸到家国情怀,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匡正了以往某些摘选演绎的《牡丹亭》剧作对汤翁原著的误解。但统观全剧,似又感觉对柳梦梅之“志”(抱负)即其精神境界刻画偏弱,也许这是被原著所定的“只删不增”所限制,而如此一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后又为情死而复生,这情之“根”,其内蕴就不够深沉博大,而多少有点“纯情”了!也许,汤翁原著本有此历史局限,但既然要让原著活起来走进今天,就要注进新时代的审美思维。让这“情”与“志”交融整合,令杜、柳的生死爱情更具能引起当今观众共情共鸣的家国情怀,这,恐不算是苛求于古人。
二是在处理全剧美学品相的典雅深沉与融入当今审美时尚的关系上,全本《牡丹亭》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效果甚佳。我观剧场,上、中、下三本共8小时,观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每一出末或精彩唱段末才掌声齐鸣。但观罢三本,凝神思之,似感一本略平,二本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较能吸引观众,三本更注重营造情趣,却多少显得有点“闹”。合成整体,似在风格的统一和谐上尚有进一步调适的空间。如何把握好既保持经典作品的典雅、深沉、诗韵美学气质而又适度配以幽默感与情趣感,把古典美与当代美和谐统一,的确是这部全本《牡丹亭》尚须进一步攀登的美学高峰。
三是在处理传统昆曲“一桌二椅”的舞台设计与现代舞美设计的关系上,这部全本《牡丹亭》立足创新,既大大增强了舞台的美感,又有效地加快了叙事和每出戏转场的节奏感,还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成就可喜可贺。尤其是转台的巧妙运用,令人叫绝。但作为后景的大幅荧屏,似乎首尾有点花艳色浓而诗韵不足。
总之,在我看来,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是以新时代现代审美观重塑汤显祖经典昆曲剧作《牡丹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力作,再经加工日臻精美,必将不仅成为上昆响亮的艺术品牌,而且将在新时代的中华优秀戏曲剧目史册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