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闪耀绚烂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观后
栏目:品味
作者:吴若桐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在媒介融合时代,依托互联网媒介进行传播的网络纪录片数量呈现井喷之势。其中,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为记录主体的纪录片纷繁多样、层出不穷。例如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主题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在流媒体平台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该纪录片是央视网打造的“人生三部曲”IP中的第二部,承袭了此前《人生第一次》的主题风格与记录群体选择,仍然将视角聚焦于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该纪录片对普通人的命运进行真实记录,对普通人眼中的社会样貌进行客观描绘,从日常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以朴素的琐事体现向上的价值表达,向观众展示了这些平凡的中国人如何竭尽全力在普通中追寻崇高、在寻常中成就伟大、在平凡中闪耀绚烂。</p>
<p>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扎根微观视角,以相对市井的基调构建了八幅普通人的人生图景。《人生第一次》选用的是“人生时钟”的纵向叙事方式,而《人生第二次》则选取了“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四组内涵上看似相互对立的关键词来进行故事的讲述。其中,“圆”记录的是被拐儿童与骨肉血亲的重逢,“缺”记录的是一群希望以长跑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儿童,“纳”记录的是高位截瘫的青年如何完成自我接纳,“拒”记录的是追寻美丽外表的年轻女性如何应对容貌焦虑问题,“是”记录的是检察官在追求公平正义时同样需要面对的现实复杂情况,“非”记录的是刑满释放人员如何融入高墙外多年未曾接触的社会,“破”记录的是女性在冲破婚姻围城后对新生活的追寻,“立”记录的是女性对于扎根大城市、获得自我价值提升的奋斗。每组关键词显然形成对立关系,然而内涵上又有着相统一的关联之处。其中暗含的辩证关系也正是该系列纪录片想体现的人生哲学,即人生辩证法。何为悲苦,何为幸福?何为残缺,何为圆满?何为失去,何为拥有?人生正是如此,少有非黑即白的边界,多的是若干状态的辩证统一。如何在复杂的人生中达到自洽并仍然坚持拼搏,是本系列纪录片所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p>
<p>  “我是黑暗里的孩子,谢谢你伸手拉了我一把,你说人生是马拉松,坚持就是胜利,我信!”《缺》一集中,“梦想之家”的柏老师坚持二十多年,每天清晨四点半带着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们进行最少十公里的长跑。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生于不幸的原生家庭也许是终身难以摆脱的困境,此时,在长跑中体力上的拼搏只是外化体现,而如何在内心深处放下怨念、为自己的人生奋力拼搏,才是创作者意图传达的精神内核。在《非》一集中,服刑11年的刑满释放人员毛徽,在出狱后面对功能复杂的智能手机、更名的车站,感到世界在抛下他飞速发展,面对亲友的陌生感、社会的不接纳,他感到与大环境全面脱轨。这种被隔绝于社会外的窒息感,让毛徽的身心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他选择向女友求婚、直面曾经犯下的错,在经历内心挣扎矛盾后,通过奋力拼搏,最终走出自己的心灵茧房。</p>
<p>  在《破》中,以女性为记录对象,讲述了几段婚姻破裂后的故事。周东晓为了变更小儿子的抚养权,离婚多年后又和前夫对簿公堂,最终问题得以顺利调解,法院确定并且增加了妈妈的探视时间;靳婧得知丈夫私自借钱投资失败并负债累累后,即使身怀二胎,也仍然毅然选择离婚。沈梦离婚后与小儿子为伴,她希望和前夫一起生活的大女儿可以多和他们母子相处,但却遭到了大女儿强烈的抵触,她选择坚持争取对大女儿的抚养权。性格迥异的三位女性异中有同的是,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与什么决裂,又与什么和解?她们加入这场名为亲情的纷争,在离婚后进行自我重构的同时,对家庭关系的设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定位与追寻。</p>
<p>  在全系列中,《立》可谓选择了极其常见的记录主体——两位流水线上的女工:想让儿子留在大城市上初中的黄妹芳、希望通过学习技能改变职业的李婷。43岁的黄妹芳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拿到大专文凭,并通过自考成功考上本科,实现学历跃升,被网友称为“励志妈妈”。种种努力,一方面为了给儿子带来更好的人生,另一方面也为了自己心里那口“不服输”的气、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生活不是电影,麻雀不会一下变凤凰,但我觉得我可以往好的方向走。”这句话出自另一位女性主人公李婷之口。中专毕业后,她进入电子厂,成为一名流水线上的女工。但审视生活后,她无法忍受一辈子做这样的“机器人”,因此毅然辞职学习IT知识,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IT行业从业者,开启了“人生第二次”。两位女性打破了观众对女工群体的刻板印象,同时被其追求上进的精神所感动。她们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目标追求,但都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有追寻自我价值的勇气,并为此不懈努力,从而达到人生价值的确证。</p>
<p>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用辩证多元的视角,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通人在遇到困境时如何做到突破自我、奋力拼搏。同时,以冷峻的记录态度避免了说教感,更加润物无声地传递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于视听创作者来说,也有非常积极的启示。首先,这种以普通人为切入点、用个体反映群像的故事讲述手法,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引发同理心,细致入微地展现出人文关怀。其次,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来挖掘深层的社会意义,也对创作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后,拍摄时的记录视角注重保持客观性与主观情感表达的统一,让观众对片中人物产生共情的同时,对其困境与人物行为产生辩证的深层思考。在追求高艺术水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社会价值扩大化,最终形成观众口碑与市场双丰收的优秀作品,这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实践追求。</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