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首登小剧场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剧照 王雨晨 摄

  由培源平台和北京市曲剧团联合孵化的作品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10月22日、23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首演。该剧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小说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我”这一辈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助与迷惘。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同样以“我”在旧时代坎坷辛酸的人生历程,讲述生而为人的挣扎,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唱出了这个世界的现实与沉重,在嬉笑怒骂中饱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和热爱。

  据了解,《我这一辈子》是北京曲剧真正意义上的首个小剧场剧目。导演白爱莲对小剧场创作情有独钟,《浮生六记》《十二楼》《思·凡》《染》《一蓑烟雨》等获得广泛好评。首次执导北京曲剧,白爱莲认为,北京曲剧有它的艺术独特性,走进小剧场之后,有了更多探索的可能,“北京曲剧通俗易懂,演绎北京故事,展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有着先天的优势。我希望用传统的表演去表达新的题材和思想,既能体现戏剧矛盾,又能很好地呈现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总是观照小人物,《我这一辈子》也贯穿着同样的创作动机。正是对人的刻画入木三分,才使这篇小说感动了无数读者。”谈到剧本创作,编剧胡铭帅表示,自己坚持了守正创新,“挖掘老舍先生文学宝藏、丰富北京曲剧的剧目建设、发扬老舍先生的文学品格、彰显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创作中必须守住的‘正’。创‘新’则在于,充分借用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白于众,创造性地提炼了‘纸人’这一舞台形象,芸芸众生幻化为‘纸人’,穿梭周旋于‘我’的身侧,时而扮演剧中人,时而是评述者,无场次的设置、流动的调度和荒诞的寓言式场面,突显由‘我’而张扬起的意识流。用心灵节奏的变化,完成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特殊的戏剧结构与场面营造,让小剧场的物理之‘小’,恣意出穿越时空的生命之‘大’。”

  音乐方面,青年作曲顾静媛在平衡继承与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老舍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练,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在音乐方面也追求一种简约风格。曲牌多选用轻巧、诙谐、幽默、说唱性较强的,如[打新春][金钱莲花落][靠山调][柳子腔]等,既有北京曲剧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谈到北京曲剧的音乐传承,顾静媛十分感谢恩师戴颐生的教诲和指导,“必须坚持戏曲音乐的传统曲调和戏剧唱词相结合,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合理、合适,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2018级北京曲剧班的毕业生,整建制地参与了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排练演出。演员们青春洋溢,充满朝气,通过仔细研读剧本,深入理解原著及剧本主旨立意,突破以往的表演风格和舞台形式,为北京曲剧在小剧场空间开拓了一条新路。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在老舍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和改编,保留了原著文学性的同时增加了当代意蕴,北京曲剧又赋予其更加浓厚的‘京味儿’。”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表示,在北京曲剧剧种命名七十周年之际,创排这样一出改编自老舍先生名作的小剧场剧目,带有鲜明的探索意味,拓展了北京曲剧舞台空间,对剧团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