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的道德基石和精神高度
——论“坚持爱国为民”
栏目:宣传践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
作者:向云驹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2年3月29日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修订稿)》中,开篇首范为“坚持爱国为民”,要求文艺工作者“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言行”。

  (一)作为道德伦理的文艺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民观

  职业道德属于伦理范畴。道德是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重点包括了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判断、风尚德育。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也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文艺与道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反映,文艺家根据个人经验用艺术手段、形象思维、美学原则来加工处理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和人物形象,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的道德品质。“尽善尽美”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美学原则与艺术标准。朱熹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韩愈也特别强调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是“贯道之器”,要把“道”贯穿于文艺作品始终,也要成为文艺家文道合一的终身修为。他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这里的美善关系也就是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不仅包含着文艺家的社会公德内容,也具有文艺的职业道德内涵。

  “爱国为民”是文艺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工作者、文艺行业和职业道德上的重要要求和体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坚持爱国为民”是《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的道德基石和情感基础。对祖国的热爱是来自历史传承和世代感情的一种深厚情感。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精神密码:以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大一统意识、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和从未中断的精神力量与文化基因。历史反复证明,“爱国”从来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要素和第一位的价值观。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对公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要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爱国为民”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高艺术精神追求的高蹈境界。新时代赋予“爱国为民”以崭新而丰富的精神和道德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为此,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个新”的要求:“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艺界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扬人民性文艺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五方面的思想维度和精神高度:一是价值观维度,即爱国主义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是艺术观维度,即文艺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用文艺为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三是道德观维度,即文艺工作者要心系祖国和人民,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和践行在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文艺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用文艺“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四是人民观维度,即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要“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五是天下观维度,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一方面用中国文艺表达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把中国人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毫无疑问,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广度,也同时划定了拒斥、批判、反对的态度、立场和边界,即必须立场鲜明、态度决绝地坚决抵制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言行。

  (二)爱国为民的文艺传统和文艺伦理价值

  爱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内在的凝聚力感情。每一个人都属于自己脚下的土地。中国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出生和生长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人群的生活生产方式,使不同的人群依赖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在特定的自然中繁衍生长,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依靠,人类从自然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的就是这种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故土和大地的深情。人类又是一种“文化”的物种。文化是人类所独具,文化是人类的标志,是人类所创造,也使人类成为文化所塑造的物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产生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生命的归宿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意识,祖国和她拥有的人文气质、文化标识、精神力量,培养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她的优秀儿女,形成和传承着伟大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和中国文艺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可以说是“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尚书》即有言“爱国如饥渴”。屈原以他的《离骚》和以身殉国,表现了忧愤深广的爱国主义精神。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写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名句的陈子昂也写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绝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鲁迅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名句,他的文学灌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民族魂”。他也曾满怀激情地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称颂“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不容外族之觊觎”,中国必将“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候,文艺家们泣血椎心、踔厉奋发者史不绝书。抗日战争中,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在前线创作《游击队之歌》,光未然、冼星海创作民族怒吼之声《黄河大合唱》,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震撼大后方,激起广泛的同仇敌忾精神,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守民族气节;抗美援朝时期,常宝堃等文艺家血洒疆场,常香玉以自创自演《花木兰》义捐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乔羽等创作《我的祖国》,一曲“一条大河波浪宽”唱响大江南北,那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穿越历史时空经久传唱。闻一多怀抱浩然之气不惧赴死,常书鸿为守护敦煌文明殚精竭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

  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芒和审美光彩的文艺作品因其蕴含着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包含着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从而具有巨大的审美的美学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文艺家的道德和人格,是文艺作品和审美接受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做到德艺双馨。“爱国为民”是文艺事业道德大厦的基石,没有这个强大坚实的道德基础,文艺家的人格塑造、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都会“凌空蹈虚”。

  (三)文艺家“爱国”与“为民”的价值统一

  爱祖国与爱人民不仅是逻辑的统一也是历史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创造历史的人民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也是国家的主体。在社会主义中国,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还是国家的主人。掌握了这一历史定律,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性,找到了推动历史前进和改变历史进程的钥匙。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建设发展成就的奥秘。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作为党的初心和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

  “为民”的文艺职业道德规范,还集中体现在文艺创作的情感上、文艺活动的宗旨上和文艺事业发展的目标上。首先,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文艺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精神产品,情感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情感力度。古希腊神话把大地喻为母亲,神话中的安泰是位英雄,只要他身不离地,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力量,所向无敌;但只要他一离地,就立刻失去力量。大地像母亲一样赋予了安泰以力量。这个比喻实际上用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也再贴切不过!这也是“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真正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所以,它的社会责任必然是“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次,要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在发挥文艺德育美育功能时,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民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再次,衡量文艺发展和繁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这里就有文艺道德的判断、选择和规范的作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就是“爱国”“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坚持“爱国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

  坚持“爱国为民”还必须做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而尖锐地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文艺的“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是“爱国为民”的同义语,是它的思想纲领和道德引领。践行“爱国为民”是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二为”方向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是坚持“爱国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根本要务。中国文艺传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文艺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文化动力。“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兴盛与国家兴旺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强国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一维;文化的强盛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精神强大的有力支撑,文化创新塑造和展现民族想象力。这是时代赋予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责任和使命。

  爱国基于知国懂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一大批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创造,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巨匠,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杰出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鸿篇巨制式的英雄史诗,建造了万里长城、千里大运河、千年都江堰、恢宏故宫、巍峨布达拉宫等宏伟工程和宫殿,开凿了千佛洞、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佛教艺术经典杰作,留下了岩画艺术、彩陶艺术、三星堆青铜艺术、兵马俑造像、唐三彩陶艺、古典园林、戏曲书法艺术等美轮美奂的造型和表演。这是我们的历史的文化厚度,也是中国文化的文明高度。中国的未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向前延伸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文化事业中,文艺工作者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必将以大美之艺绘时代盛景、写传世之作、铸文艺高峰。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