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剪”出最美的“山花”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剪”出最美的“山花”

  ——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剪纸艺术高级研修班侧记

  拿到全国剪纸艺术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的名单,很多来到汕头的学员都会感叹“同学”构成的多元性——这些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学员涵盖专职剪纸艺人、中小学教师、高校研究人员、文化公司从业者等多种职业,年龄跨度也十分大。大家会有共同语言吗?培训伊始,一些学员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但当培训活动开始,学员们很快发现,研修班上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将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剪纸。7月10日至16日,由中国民协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广东省民协、汕头市文联、汕头市民协承办的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剪纸艺术高级研修班在广东汕头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剪纸艺术工作者接受了培训,他们因剪纸艺术相识,也因剪纸艺术成为了朋友……

  “剪纸艺术跨地域交流、切磋的难得机遇” 

  “我也注意到了学员们身份、职业的多样性,这反映了剪纸技艺的普及性。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剪纸因其制作工具的简易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受大家的欢迎。”中国民协顾问、中国民协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长期以来都处于剪纸艺术保护、研究工作的最前线,此次研修班期间,他受邀为学员们授课。在7月11日的开班仪式后,乔晓光以“文明转型期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为主题,为学员们展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剪纸艺术,并讲述了自己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途径等的思考。

  授课结束,乔晓光成了研修班上的“明星”。“乔老师的讲授让我印象深刻,这门课本来是在晚上6点结束,但乔老师一直讲到将近7点,大家热情高涨,一直在提问、交流。乔老师有咽炎,他的桌上放着润喉片,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回应着大家的热情,让人感动。”正如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所说,乔晓光对剪纸艺术的热情也感染了参加研修的学员,课后在餐厅用餐时,他们还围着乔晓光,向他了解外国的剪纸技艺,提出自己对剪纸技艺传承的疑问,并向他分享自己家乡剪纸艺术的特色。

  “向老师学习、学员之间进行深入交流,是培训与研修活动的应有之义。”说起这次参加研修班的收获,畅杨杨表示,自己不仅领略了不同风格剪纸艺术的魅力,对潮汕文化和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也有了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剪纸这一媒介感受到了中原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内在联系。

  “这次研修班为学员提供了集中学习、交流、考察、调研的机会,是剪纸艺术跨地域交流、切磋的难得机遇。”开班仪式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学员要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田野调查研究、艺术创新发展的能力,做好民间文艺的传播者,带动民间文艺事业创新发展。

  “剪刀、红纸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双手” 

  学习,交流,学员们所用的语言是剪纸。

  培训期间,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罗诗钿、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张西昌、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杨映红、汕头大学教授陈志民分别教授文化自信与民间艺术创作、纸间风华:纸艺术及其相关思考、潮汕文化历史源流概述、潮阳剪纸的海洋文化特色等课程,让学员们充分了解了潮汕文化和潮汕剪纸的特色,同时也对不同的剪纸风格进行了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第15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剪纸艺术家杨秀玲也分享了自己的从艺历程,带来自己关于剪纸艺术的思考,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在课堂之外,学员们也用自己的剪刀进行交流。“这几天,剪刀、红纸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双手。”在自己的“主场”,生活在汕头的剪纸艺术家许燕璇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随时随地都在剪纸”,心中感觉“非常温暖”。的确,如许燕璇所说,在课上,学员们听剪纸、聊剪纸,课下回到宾馆房间,他们又凑到一起,用手中的剪刀练习剪纸、创作剪纸。“这几天我剪了十来幅作品,大多是晚上到各个房间串门儿时创作的。每个人轮流剪,剪出小作品一起欣赏交流。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星介绍。

  7月13日,研修班学员来到博雅民艺馆和汕头市侨文化基地——陈慈黉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并在陈慈黉故居举办了中国民协剪纸英才走进侨乡创作活动。在陈慈黉故居中,十余位学员在长桌前依次排开,现场进行剪纸创作。田星剪出一幅“年年有余”主题的作品。“我的这幅剪纸中有十条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十全十美。”田星介绍,之所以剪这幅作品,既是因为它适合于现场创作、速度比较快,也因为它含有美好的寓意。

  参观陈慈黉故居次日,学员们又来到了濠江区文化馆,参加了《和美侨乡——汕头风采百米剪纸长卷》开卷仪式。总长100米、宽40厘米的《和美侨乡——汕头风采百米剪纸长卷》是全国第一幅多角度展示侨乡风采的剪纸长卷,涵盖了汕头六区一县的主要人文、民俗景观,该作品由汕头市民协组织专家设计创作,历时两年多。百米长的剪纸作品中,汕头的山水、村落、花鸟、民俗活动等琳琅满目,其精致程度让人惊叹。

  “这次培训的目的,不是把我们留在美丽的汕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研修班学员中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工作在教育行业,也将剪纸艺术带入到教育工作之中,让学生们在剪纸艺术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们非常喜欢上剪纸课,也常常在课堂上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担任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美术学科组长的王庆玲参加了本次研修班,她在学员自我介绍的环节专门提到了剪纸艺术“进校园”的实践。王庆玲告诉记者,在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每学期都会开设旨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美术课,学校也开设了“福文化剪纸”校本课程。“剪纸与绘画不同,用剪刀创作出来的线条更具‘概括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王庆玲表示,在参加此次研修班之前,她认为学校的剪纸课程应该分级,比如应用于幼儿的“探索级”、应用于小学生的“语言级”、应用于初中生的“综合级”等等,“但在这次学习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认为,只有在技术层面需要分级;对于剪纸文化的理解和诠释是剪纸艺术的‘魂’,是不能分级的。 ”带着新的感悟,王庆玲表示,自己将在未来的“民间文艺进校园”工作中探索出更多新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实践。

  “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新时代,我们要探索出新的传承、传播路径,让剪纸艺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研修班结束,乔晓光说出了自己对于学员们的期望,他表示,要寻求剪纸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传承人的学习与自我探索非常重要。

  在7月15日举办的研修班结业仪式上,60位剪纸创作者获颁结业证书,顺利结业。作为学员代表,畅杨杨在结业仪式上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动情地说道:“这次培训的目的,不是把我们留在美丽的汕头,是希望我们能在此次学习中有成长,有蜕变,有提升。我们加满油,充足电,回到家乡,回到岗位,拿起剪刀,用新的思维去创造,发酵思想,锤炼技艺,剪出更好的作品,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奔向最美的山花。”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