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江姐王莉相隔10年之后重回国家大剧院舞台——
新版歌剧《江姐》:为艺术丰碑赓续精神血脉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版歌剧《江姐》剧照

  “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每次念到这句,王莉都会有一种既心痛又超然的感受,“江竹筠牺牲在了重庆渣滓洞,她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却把红岩精神永留人间。我们用歌剧《江姐》世世代代去歌咏、去传颂她”。7月15日晚,由原空政文工团“第五代”江姐、女高音歌唱家王莉领衔的民族歌剧《江姐》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也是这位“第五代”江姐相隔10年之后再度回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本轮演出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出品,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著名指挥家许知俊执棒,特邀王莉担任主演。中央歌剧舞剧院举全院之力,集结歌剧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美工作部等各部门,共同为这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精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生命。

  曾是15年前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大戏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内容,改编创作了歌剧《江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1964年9月,该剧在北京首演。当时在京公演的20多场,场场爆满,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曾亲自买票进剧场观剧,并给予高度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歌剧《江姐》久演不衰,深受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的喜爱。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动人的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成功的音乐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如《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被广为传唱,浸润了几代人的心灵。《江姐》成为了中国原创民族歌剧一个真正的高峰。

  自1964年公演,歌剧《江姐》历经多次复排、“五代”江姐的演绎传承至今。一部歌剧传承有序且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歌剧的舞台上实属罕见。2007年10月,歌剧《江姐》更是成为了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大戏。王莉也是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厅舞台成功演绎了“江姐”这个形象,同时也因为这部戏成为“第五代”江姐。在排演这部戏的过程中,王莉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广大观众更是通过这部民族经典歌剧认识、了解和喜爱上了王莉。王莉回忆道,上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歌剧《江姐》是在2012年,此次演出则是她在相隔10年之后再度回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从2007年首次登台演出《江姐》到如今,一晃15年过去了。现在再演,能够明显感觉变得成熟了,年轻时是努着劲儿地想演好,现在是自然而然地演,唱得也更为自然和松弛了。首演时我还是个刚毕业、才入伍的女孩儿,现在已是一位母亲了。成为母亲让我对江姐面对丈夫牺牲、托孤并慷慨赴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觉悟。”

  “既能满足你的长久喜爱,也能满足你新的期待”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国家大剧院以“守正创新”的创排理念,复排新制作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于1991年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同年8月,一直由原空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歌剧《江姐》首次采用“军地合作”的方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新制作了《江姐》(2021版)。担任此版歌剧《江姐》导演的王晓鹰坦言压力非常大,“大家都太熟悉《江姐》了,它是民族歌剧的经典,更是一座丰碑。我们既要满足观众对它的喜爱,更要赋予它更多与时代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所以我们对这版《江姐》的创排,提出‘既能满足你的长久喜爱,也能满足你新的期待’的口号,也是希望能够在‘守正创新’上做好。”2021年8月,王莉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了新版本的歌剧《江姐》 ,那次演出对于她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因为那是她在舞台上第100场的歌剧《江姐》演出,而这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则是她第101场“新的起点”。

  在日前于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经典艺术讲堂”上,王晓鹰、许知俊、王莉和热心观众面对面地畅谈了新版歌剧《江姐》的创作故事。王晓鹰特别提到了新版歌剧《江姐》在舞台构思方面的新意,“最具标志性的改变是在没有改动原剧本和原音乐的基础上,将原先几乎全部处在幕后的合唱、伴唱、领唱等都呈现到了舞台上”。王晓鹰细谈他的创作思路,“合唱与主角的关系不是现实的人物关系,我就运用一些处理方式使合唱队与主角的情绪产生呼应和映衬。有时合唱队很长时间没有开口,但他们始终以角色‘情感背景’的意义存在于台上,存在于主角的近旁或身后。而这样处理合唱与角色之间‘现实逻辑之外、情感逻辑之中’的真正艺术功效,是将原版演出中写实的舞台时空构成,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进行‘诗化意象’处理的、写意的舞台时空构成。”

  而导演此番艺术处理获得的“舞台自由”,也的确为歌剧《江姐》中最经典的“绣红旗”场面提供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可能性。王晓鹰表示,如果可以不顾及“环境”的束缚,我们就有可能更多地表达“绣红旗”的浪漫情怀,那面“从天而降”的巨大红旗就是很强烈的一种意象表达。而这种“浪漫”表达的远不只是在场的几位革命者的情怀,它是其他被关押在监狱中的无数革命者的情怀,它更是监狱之外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所有革命者乃至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期盼、热爱,以及为之奋斗不惜牺牲生命的情怀。事实上,这一新颖的段落呈现确实成为了整部剧的高潮和华彩篇章,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