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实践品格与价值追寻
作者:肖向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纵观百年大党的文艺实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无论是最接近人民的“延安大秧歌” ,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气势恢宏的《东方红》,改革开放后令世界瞩目的“第五代”导演群体,新世纪“后奥运时代”开放包容的“中国笑脸”,到新时代充满文化自信的文艺创作,都体现了“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党的文艺创作方向始终朝着更高的品位和价值追求迈进。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创作从地里生长出来,走向人民大会堂,结出史诗范式的硕果;改革开放,人们开眼看世界,也回眸望乡土,浪漫的革命者之歌和青春的激情迸发出来;新千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充满想象力的中国人向世界宣布进入全新的如梦如诗的史诗况味追求;新时代,世界的中国和中国的世界更加完美地交融,在G20杭州峰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中,文艺人彰显了当代中国自信从容的精神美学追求。在历史的大潮中,中国文艺守正创新,不断演进,形成拒绝僵化、寻求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互交织的史诗品格。

  百年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影响最深远的一件大事,莫过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它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所书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经过百年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用艺术语言记录百年巨变、描绘百年党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生于斯、长于斯的艺术家,自觉投入到记录和描绘这场百年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征程凝聚于壮阔恢弘的丹青画卷、音乐或舞蹈的史诗,通过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艺术经典,塑造人物、表现历史、描绘现实,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注脚。

  文化艺术具有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的价值,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人民能够进行思想精神交流、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和认知的最有效的精神载体,是最能够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中国新时代文艺思想既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价值构成,也是可以发挥最有效交流与沟通作用的精神纽带和桥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文艺作品中所凝聚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充满自信地予以国际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建设之中。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文艺方针是不断生长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而且是有鲜明价值追求的。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充满包容与吸纳的精神,接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正面、积极的文化艺术理念与创作方式,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深深扎进中国大地,吸收百姓、农民的语言,汲取来自泥土的养分。革命的激情、现实的思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瑰丽的想象、诗意表达的悠长韵味,贯穿起来,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鲜明特质,成为独特的东方文艺美学追寻。百年文艺思潮吸纳了左翼的先锋与激情,但又不是一味狂飙突进;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又不是惟“写实”是纲;改革开放之后,也不排斥欧美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开眼看世界,接收先进思潮的过程中,抱定百年来的优秀传统与社会现实,让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文艺思潮丰富、充盈而又充满思辨气质。脚踏中国大地,肩负人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使命,一路“风卷红旗过大关”,紧紧跟随百年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去描绘伟大的美丽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以信仰之光,照耀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