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优秀文艺传统的融合
林岗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中山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面渗透着以事物的实际效用为取舍判断,以发挥效能为事物应然要求的经世致用气质,另一面充盈着回归个人身心的解放,追求个体性灵抒发的品格。在儒道格局的影响下,数千年中国文艺事实上也是沿着一面经世致用另一面又追求个性心灵自由抒发的路径演进。古代文艺史上的诗骚传统就是这个文艺演进的创作表现。现当代中国文艺形态也形成了与此近似的正偏格局,它既是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的传承演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深度融入所造就。中国的现代革命实践使这个充满活力的文艺传统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的新要素,与古代相比有因有革。饱含经世济民精神的中国文艺优秀传统在现代革命文艺运动实践中相互融合,铸造而成人民文艺,发展出深厚而强大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
中和之美与当代艺术创造
容本镇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广西教育学院教授
寻求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之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和谐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也全面体现在治国理政方略和国家政治外交上。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充分体现了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与海纳百川的宏大格局。和谐思想是一种致力于寻求适度、秩序、稳定与和谐的思想。基于和谐思想的艺术表达与中和之美,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审美理想、审美风范,在当代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中也是值得传承与弘扬的美学原则与审美取向,是呈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江山隐喻与脊梁意识
——新中国山水画演进的传统文化路径与转换逻辑
段运冬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山水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傅抱石、关山月等艺术家的努力,出现了“新国画运动”,传统山水画发生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人民的艺术、革命的艺术。这批艺术作品集新意识形态话语、传统山水图像于一体,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从新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呈现、江山隐喻与中国山水画演进的文化逻辑、“思想改造”与新中国山水画家的脊梁意识三个方面对新中国山水画进行分析,阐述其演进的传统文化路径与转换逻辑,可见新中国山水画是艺术家具有的知识分子的“脊梁意识”(画家主体)、山水画中“江山隐喻”(图像表现)的观看方式互为营造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问题——革命、大众的图示体现,需要在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因素上将这批经典化了的,结合得比较好的艺术成果进行文化维度的根性呈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图像符号的增量相加。
现代诗歌传统的两条建构路径
颜同林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
从古典诗歌传统到现代诗歌传统,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这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批判、继承、发扬传统等说法曾占据主流。近年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经典表述和核心观念,也更加接近诗歌传统变迁的本质。现代诗歌的传统及其文化最为迫切的乃是需要现代诗人的创造、创新或发明。主要有两条建构路径:一是诗歌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转化与对调,不同传统分层之间的错位;二是诗歌史上作为原型的“反传统”及其多元化实践。前者指传统内部的替换、调整,传统的固有形态被逆转,创造性转化得以实现;后者则意味着采取不重复前人的创新之路,构成诗歌传统变迁中“反传统”的内生机制。这两条路径都需要现代诗人们充分施展各自“诗的独创性”,以创造、创新为本,新诗自身的传统才得以沉淀。
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建构的
思想文化根基
李震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对于文艺批评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便是实现其价值引领职能。而要实现价值引领,文艺批评必须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根据民族复兴的时代语境和新时代以来的主流论述,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价值体系正在被建构为:立足中国语境、中国当代文艺现实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需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当代化形态为主体,以中国化的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的价值框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这一体系建构的思想文化基础。二者尽管有着巨大时空跨度,但在唯物辩证法、人学和社会理论等哲学层面;在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文以载道”观、反映论与兴观群怨说、现实主义美学与“言有三表”说和“为时为事”论等文艺思想层面,具有广泛的相通性和可融合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文学叙事
马永强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
生态文明烛照下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对农村和农民提出的命题,而且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一个关乎中华文明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命题,因为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母体,“乡愁”是城乡共有的精神文化密码。因此,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文学叙事,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下的文学叙事,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模式,更不是农村题材文学模式,也不是乡土文学一个叙事单元能够承载的。所以,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文学叙事的六个维度:一是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互相融合的维度;二是立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维度;三是立足构建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维度;四是立足“人的建设”的维度;五是立足构建乡村公共生活、重铸乡村精神的维度;六是立足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的维度。
“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与创新的路径及意义
张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唐宫夜宴》《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火“出圈”是个令人欣喜的方向标,它们借助现代科技“再现”传统文化与中国文物,尽显中国风采。以共享思维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必须要做的,其支撑起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的前提和基础;以现代科技烛照传统审美是添色剂,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以及互联网传播推广提供技术加持;以现代文艺簇拥文化创新更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满足当代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多样化审美需求。可以说,这类电视文化节目不只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主旨倾向,更在突出以现代科技手段唤醒年轻一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赋予新时代的年轻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来打破新旧文化固有的、时空的隔膜与距离,让他们走进历史并感知传统文化清晰的脉络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