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具有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的经纪人
栏目:钟鼓楼
作者:徐海龙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中第五条提出“建设高质量电视剧人才队伍”,并进一步在第四款中指出要“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对象里,《规划》用“专栏”的方式重点提到了“青年演员和经纪人”,要教育引导他们“强化使命担当……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电视剧工作者”。

  如果说面向“青年演员”的教育培训瞄准了“台前创作人员”的重点群体,那么面向“经纪人”则精准把握住了“幕后人才队伍”的“七寸”。电视剧是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重要的创作阵地,但是却被很多行业人士作为挣快钱、刷流量乃至粉丝互撕的平台。去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行动”以及文旅部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的通知》,就是要集中治理文娱领域中“饭圈”恶性竞争、天价片酬、艺人失德违法等一系列严重行业问题。艺人是这些问题的表现主体,但是在某些程度上,缺乏职业素养的艺人经纪人也是不容忽视的“病灶”。

  《规划》第五条第四款关于经纪人培训的内容,直面和揭开了一个由来已久但又长期被忽视的行业问题。由于艺人本身在性格心理、工作状态和社交方式等方面趋于感性和封闭,需要一个理性、开放、能够整合资源的经纪人才能开展工作。从行业功能讲,艺人经纪人是连接演员、创作和受众三方的桥梁,也是整个文娱产业生态的毛细血管;从职业素养讲,艺人经纪人需要依靠过硬的综合素养来为艺人打造形象和创造价值。

  中国内地从上世纪80年代的“走穴”商演,到2013年原文化部制定的《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施行,演出(艺人)经纪人从半地下的“穴头”转变为正当合法的职业身份,迄今40年的发展,技术换代、产业变革,但很多艺人经纪机构依然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这是因为艺人经纪属于生产模式简单、轻资产的行业,为了节省成本和提高利润,大量艺人经纪公司(或一线工作团队)都是小型企业和工作室的架构;其次,专于表演创作的艺人面对商务合作和市场交易,存在天然的信息隔阂和不安全感,并且作为个体劳动者的艺人在经济维权时往往处于弱势,于是他们更愿意依靠经验主义和亲缘性来确定可以信赖的经纪人,很多经纪人是艺人的亲属、密友;再有,演员工作更多诉诸于情感交流,加上演艺圈的人情社会特征明显,经纪团队与艺人长期相处下来,很容易发展成家长制或亲情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提升了沟通效率和凝聚力,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对艺人缺乏监督和培训,对其犯错的宽容度过高,而反省和纠错意识过低。更有甚者,有些经纪人乐见于自家艺人被扒黑料、粉丝互撕,因为这样就是“逆向宣传”。这一系列现象都反映出艺人经纪人的行业惰性和投机心理。

  与经常处于风口浪尖的艺人相比,经纪人如同沉默的水下冰山,热烈讨论明星公共事件的大众也往往忽略这一个隐于舞台幕后的行业。《规划》第五条第四款的专栏反映了专业的行业洞察力和管理能力。针对这个幕后操盘群体进行“思想政治、职业素养、法律法规”的系统化教育培训,改变这个群体的“家庭作坊”“急功近利”“人情大于专业”的历史痼疾,增强真正的艺人管理和谋划技能,培养更多专业的、具有文化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的经纪人,意义重大。这样,居于台前的艺人才能被规范塑造,并进一步延伸塑造良性的“星粉”文化产业。相信随着行业法规陆续出台和主管部门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艺人经纪人队伍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加规范地提供经纪服务,从而推动演艺界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