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文化民生——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但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关心和热议的文化民生话题,却持续保持着温度。“在剧场以及电影院,开设无障碍专区,利用现场同声解说的方式向广大残疾人‘说戏剧’‘说电影’,提升残疾人的观摩综合感受,应该放到基础设施的规划、配套、管理以及议事日程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王苏在联名提案中这样表示。这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侧影,反映出代表委员们聚焦民生、保障落实民生发展的情怀与担当。

  奚美娟和王苏在联名提案中建议,最大限度开发剧场以及影剧院的局部空间,合理筹划无障碍模式的引入,联合艺术高校形成语言类人才引进和解说词配音、口说影像、手语翻译等工种的导入,既解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慢慢地形成无障碍戏剧、电影观摩通道及其常态化、普及性运行,进而创建全国乃至国际具有引领性的无障碍剧影观摩的精细化模式,使“残健同融”的建设步伐,迈得更加扎实和稳健,使得中国的残疾人群和老人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融入感和幸福感。

  “无障碍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才能从观念形态进入到实实在在的建设中,无障碍建设的法制化,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认为,无障碍建设法制化涉及内容涵盖广泛,是新时代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患者、孕妇、儿童以及其他社会需要者更加自主、安全、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人权保障、国家形象塑造及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珂长期关注着西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育发展。他发现,西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育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珂建议,逐级加大美育教育督导检查力度,不断提升美育教育工作地位,夯实“五育并举”思想基础;加大西藏地区中小学校师资结构调整,切实保障美育师资需求;全面梳理规范美育教育教学教研,转“副”为“正”,切实提高学校美育教育质量;以“双减”工作为契机,加强美育实践活动指导和表彰,营造美育教育浓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的关注点则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张政文认为,目前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如增设劳动课程,或者认识上存在“五育分离”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各吹各的号”。因此他建议,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勤俭持家、勤奋做事、勤勉为人的劳动美德,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等开展文化传承式劳动教育,传播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有的代表委员则对传统戏曲服务文化民生寄以厚望,还提出了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传统、服务民生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认为,要实现“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的文化热盼,要在苦练内功、输血造血等机制上花心思。“这么多的优秀戏曲作品,老百姓们除了在固定的大剧场购票观看演出之外,是否可以把大剧场里的优秀戏曲节目,搬出去,移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景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副团长、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副主任杜美霜表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文旅设施及部分闲置的文旅资源,让景点植入地方戏曲文化,打造全国各地个性化戏曲文化名片。杜美霜认为,可以借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的举办形式,舞台搭在麦田里,全国各地的不同戏曲种类在10多个舞台上展演,这边唱河南坠子,那边唱京韵大鼓。作为湖南常德的一名戏曲工作者,杜美霜提议将常德汉剧高腔、常德花鼓戏、桃源汉剧、汉寿汉剧、澧县荆河戏、安乡花鼓戏等等,巧妙地融入常德地区的各大景点,“游客一边赏景,一边听曲看戏,也知晓了当地文化,这种沉浸式的旅游必将令他们印象深刻、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