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演艺”扬帆拓圈,创造更多可能
——聚焦在线演艺产业化深层问题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云演艺”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现实。一系列剧场、舞台之外的线上演出成为了“新常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更为明晰“5G+文旅”以及在线演艺等产业的路径,数字化已经成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而在线演艺产业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重视。目前,在线演艺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版权链条不清晰,缺乏线上版权保护意识,内容、渠道分散,未形成聚合矩阵效应;商业模式未成型,投入产出难成正比以及缺乏网络营销人才,常态化运营难见成效等诸多问题。不久前,在线上举行的“2021演艺大世界在线演艺发展峰会”上,通过行业领军企业和新锐企业在在线演艺领域的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分享和深度思考,探讨演艺产业的发展模式变化,推动线上线下演艺融合发展。

  >>多方合力,推动线上演艺的版权体系建设

  版权归属不清晰、责权不明极大制约舞台作品上线发力。“在线演艺发展峰会”的“演艺项目线上版权的维护与增值”的议题中,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悦作为话题主持人,对话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庆,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版权分会副主任李颖,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际律协艺术法委员会全球高级副主席奚敏洁以及腾讯在线视频副总编辑罗雪萍,共同探讨线上版权运营的可能,借助平台方、技术方以及政府、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政策环境、科技手段共同推动演艺行业的版权体系建设,加快演艺产品的数字化发展。

  “我国现在大部分的线下演艺内容服务商,在疫情前对于线上的模式尝试并不多。而在疫情之后,大家纷纷上线努力使内容和平台能够更好的结合。”李颖谈道,“我国线下演艺确实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线上的演艺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没有进入成熟期。比如版权的授权问题,对于‘云’上内容的艺术性把握的问题,以及怎么样把‘云’上的运营模式和授权模式建立起来。如果说没有约定或者是约定不明可能就存在没有授权直接使用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侵权。”作为制作方和平台方的代表,罗雪萍深感版权保护是在线演艺生态的基底,“如果版权做不到很好的一个良性的循环,行业的创作者,行业的参与者没有办法有尊严、有质量地更好去创作,整个行业势必将会有一些不好的生态出现。 ”李颖认为, 《著作权法》中也体现了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于演艺,包括线上演艺著作权保护的态度,“业内针对线下演出的授权,一般是针对单独一次演出进行的。如果后面把演出的过程录制成视频,在线上长期进行商业性播放的,是需要根据使用的情况专门获得许可的。”

  >>从“无奈之举”到演艺产品的线上提速

  演艺产品线上宣发与消费者培育也是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峰会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作为话题主持人,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刘鹏,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中心负责人魏娜,微博戏剧演出业务运营负责人任珮瑄,快手磁力引擎上海分公司市场总监周祺,小红书社区泛文化负责人胡知雨展开深度研讨。

  “为什么要做线上演出,说实话是一个迫于无奈的举措。”魏娜谈道,中国歌剧舞剧院从2020年5月音乐剧《一爱千年》的试播到当年12月舞剧《李白》的线上录制,拥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信心,也达到了更好的线上演出效果。2021年5月院团做了一个创新性项目,把舞剧团的业务考核及展示从课堂搬到了舞台,变成了一个线下的演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进行了拍摄录制。在这个项目当中,把8K、VR以及360度自由视角这些高科技的技术项目进行融合,进行付费的云演播。前不久又同河南卫视合作,将《孔子》《李白》《昭君出塞》《赵氏孤儿》这4部经典舞剧进行了实景拍摄,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从“无奈之举”到线上提速,在刘鹏看来则可以深层探讨,他认为,“如果简单把线下的演出通过录制的方式,放到线上环境里面去。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共识——无论是横屏竖屏,用手机的屏幕去进行观赏和我们在剧场线下的观赏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欣赏习惯和消费者的构成也是不一样的,希望探索和尝试可以持续、可以盈利的模式。”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大家不仅把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不断地进阶,不断地在这里深耕,带动用户的活跃,去引导大家在微博上去消费。”任珮瑄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平台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助力演出的营销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已经打造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让大家在这里不仅分享内容,同时也引导观众的互动,让口碑在这里发酵,从而最终反哺到票房。

  >>当下和未来,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

  打通线上和线下,需要科学、可行的商业模式,如何以演艺产品为核心,摸索出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是业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在线演艺能否持续做下去的关键。峰会上,吴氏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颖作为此话题的主持人,与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大麦“当然有戏”戏剧厂牌主理人李婧,大船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尤兴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刘春辉,抖音直播演出业务负责人刘衡等展开研讨。

  李婧认为,一方面要考虑线上内容怎么能为线下内容加分,怎么能满足观众在现场可能不能体验到的一些更多的需求,另外从营销和传播方面,线上平台具有先天的一些优势,如用户和观众的黏性,包括像大麦一直在建立观演决策这样一个平台作用,观众可以在上面发表评论、“种草”,也可以看到一些剧目独有的一些物料和内容,具有较好的营销基础,线上为线下内容拓圈方面会有比较多的尝试。

  如大麦是基于本身是线上平台拓展制作线下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结合,而其他更多的则是集中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深耕的传统机构。大船文化是近些年来专注于引进和制作亲子剧领域非常有特点和代表性的企业,尤兴华认为,“由于和国外创作者共同研发剧目,我们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工作状态都是通过线上完成的,所以说新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给我们的创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也相信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而在线创作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一要权责分明、第二沟通及时、第三能够善于换位思考,这是在创作方面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些经验。而在剧目运营方面,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应用,在宣传广告和票务营销方面也基本实现了线上化。此外是衍生品方面,或者说文创产品开发,线上销售也是比较好的业务增长点。”

  在郑颖看来,线上能弥补很多线下其实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即时地交流一些互动的想法,能够很快找到有同样兴趣和爱好的同一个圈层的人,这会建立很好的交流平台。此外,线上创作其实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很多的成本。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相互赋能,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