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运河传播非遗之美、文化之美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5首箜篌乐曲、4件非遗乐器、3首琴歌、3段非遗号子、3个非遗祭祀舞蹈、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段昆曲沿运河北上风靡京城的不平凡历程……日前,在北京市东城区文联支持下,全新复排的非遗跨界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在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工人文化宫连演了10场。

  《帆影弦歌万千重》全剧分为序幕、《离苏》《悄送》《遇旱》《义演》《续缘》《战舟》、尾声,倾情演绎了明代万历年间苏州昆腔瑞霞班沿大运河北上迁班京城、弘扬昆曲文化的动人故事,将昆曲、劳动号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运河沿岸非遗元素搬上舞台,再现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与风情。

  《帆影弦歌万千重》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非遗原创剧目、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于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首演。“该剧是东城区文联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东城’整体发展战略推出的诸多优秀剧目中的一部。今年第二轮演出后,我们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希望通过不断打磨提升,将其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给观众奉献一部既聚人心、暖人心,同时还强人心的好作品。”东城区文联主席张志勇表示。

  据了解,《帆影弦歌万千重》中将中国古代的文人四器“古筝、古琴、箜篌、箫”和13个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融为一体,讲述一个昆班进京的故事。“既要展现器乐技艺和非遗文化,又要将其与戏剧故事融为一体,还要处理好非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平衡、情感表达和理性文化感召认知的平衡、高雅艺术和接地气的戏剧体验的平衡等。”《帆影弦歌万千重》出品人、剧中女主角苏媛的扮演者吴茜表示,该剧的创作有着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演员的舞台呈现上。剧中,她不仅要挑战文人四器,还要进行昆曲表演。“剧中有很多昆曲唱段,我需要去学韵白和简单的声韵。同时,在剧中我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器乐演奏者,除了演奏技艺外还要突出情感的表达,要跟现场观众有交流,我必须做到眼要离手,这就要求技艺必须极度娴熟。”吴茜说。

  “一聊到非遗文化,往往给人感觉神秘、古老久远,而器乐剧作为音乐剧的一支,得到了音乐剧包容力、流行力的加持,获得了更多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和认可。为了保证观众的观演持续的热情度,我们运用了百老汇加中国传统相声的元素来提升一些段落的幽默感,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让更多的观众在轻松的观演体验中了解和喜欢上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帆影弦歌万千重》导演李欢表示。对此,吴茜也有同感,作为箜篌非遗传承人的她经常遇到将中国古老乐器箜篌与西洋乐器竖琴混淆的尴尬,“箜篌在表演的丰富性、音乐表达的立体化方面都比竖琴更好。箜篌在每个朝代都会打碎自己,它的变革中体现了其与当代审美演奏最高技法、最高制作工艺的结合,每个朝代历史人文的精髓在这一乐器上都有体现。”

  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千年大运河热闹忙碌的场景、星辰之下大运河的宁静与寂寥等唯美画面层层铺展开来,观众感受了一场全新的中国非遗文化视听盛宴。“科技的运用,并不只是让观众感觉到热闹,而是让大家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突出和优化非遗呈现,是我们的初衷与目的。”吴茜说。

  此外,《帆影弦歌万千重》在文学、音乐的诗意化表达上也独具亮点。编剧王焱表示,该剧的创作非常重视文学性,尤其是将昆剧的曲牌体引入其中,使得诗、词、曲就如粒粒明珠一般镶嵌其中,以吟、唱、念的方式,在不同阶段抒发主人公的浩荡情怀。

  该剧作曲邢骁则抓住昆曲元素创作出适合演员演唱的、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唱段,“要根据演员自身的条件去创作,包括演员演唱的音色、音域跨度等。同时更要抓住唱词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去思考创作唱腔”,该剧音乐运用了具有代表性、地域性色彩的原生态号子,都是邢骁搜集资料经过作曲技术的处理才搬到舞台上呈现给观众。“各种音乐风格为剧中的人物情绪,地域、场景服务,通过音乐推动人物情绪、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邢骁说。

  据了解,非遗跨界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目前已更名《运河情思》,接下来将从大运河沿岸城市开启全国巡演,并通过与全国主要剧院院线合作,走进全国其他非运河城市,把运河文化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运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