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当代发展研讨会”暨“纪念张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纪念《戏曲研究》复刊41周年”活动举行
绵延戏剧理论研究的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为什么会浮躁?就是一些人看不到前辈的业绩,因此狂妄。所以我们要把学术发展好,要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要在坚持血统上下功夫,就是要用我们优良的传统来收敛一个单位的心神、磨炼大家的心性。”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众多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共鸣。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承办的“中国戏曲当代发展研讨会”暨“纪念张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纪念《戏曲研究》复刊41周年”活动9月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在“中国戏曲当代发展研讨会”上,众多戏曲专家学者回忆了与张庚先生的交往经历,对张庚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以及他在戏曲美学、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文献、戏曲发展观等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进行了总结。
张庚是中国现代戏曲学、中国艺术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的创建者、组织者之一,主编、主持或参与主编、主持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等一系列学术成果与课题。如韩子勇所说:“张庚从事戏曲事业,终身不辍,用自己对于戏剧史论研究的贡献,引领起新中国戏曲学的新风向,同时也通过自己对戏曲事业、艺术研究的领导和组织,引领新中国艺术学的新风向。”
一笔宝贵的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特别提到张庚给他带来的内心震撼,即张庚这代学者在研究学术方面的自省精神:“张庚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中国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有缺憾,第一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术见解不见得符合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其次,受到当时资料的限制,有一些资料文献的引证不见得很全面。他还讲到这两部书里对于少数民族的戏曲涉猎得不够,戏曲史对近代和当代的戏曲基本上没有涉及。张庚先生的话让我内心非常震撼,一个真正的学者永远都有一种自省的精神,所以他能够看到方向,所以他们的理论研究是鲜活的、生动的,是符合实际的。”
作为戏剧理论家,张庚“剧诗说”美学思想在新时期以来对戏曲创作和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性,但也饱受争议。张庚的研究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剧协顾问廖奔对此作出回应。廖奔认为,张庚戏剧美学主要包括综合戏剧艺术论、综合戏曲艺术论、“剧诗说”三个部分,要认识张庚必须从整体来把握他。“剧诗说”是张庚在谈戏剧文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提出的,没有把它作为戏曲的代表性概念范畴提出。他说“剧诗”就是用诗歌形式来表现戏剧,西方戏剧就是剧诗。他还说秧歌剧也是“剧诗”,戏曲当然是“剧诗”,这是他“剧诗说”的一个层面。但是后来有人就把它认为是张庚对于戏曲本质的概括进行抨击,这完全背离了张庚的研究综合整体。“张庚老师一辈子欢迎别人批评,但他没有批评过别人,他听到别人的批评以后都是以一种学者的态度请大家多发表意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龚和德谈到两点在张庚领导下工作的感想:“第一,大家一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包括了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张庚先生非常强调这两种研究之间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要深刻研究现实问题必须要从历史去看,从历史研究当中得到启示;要很好地研究历史必须关注现状,从现状当中发现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第二,他对戏曲的态度是,既要保护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成果,特别是让这些历史成果能够活在舞台上、活在同观众的联系当中,同时又要推动戏曲继续发展,争取戏曲同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保持更加密切的精神联系。”
在戏曲学科体系建设、戏曲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张庚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安奎认为,张庚在中国戏曲学院时,就建立戏曲文学、戏曲导演、戏曲音乐等各个专业培养大学生,对戏曲学科的建设搭建了一个雏形,后来又创建研究生部、博士点。另外,戏曲学科建设跟戏曲学术体系建设密不可分,而张庚毕生对戏曲表演体系建设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写了很多关于表演艺术的文章,直到晚年还致力于戏曲表演体系的建设,还有张庚对戏曲理论体系的建设,在戏曲美学方面对后来者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张庚先生对戏曲学科体系和戏曲学术体系的建设既是开创者,又是重要的奠基人”。
一盏指路的明灯
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胡芝风而言,张庚的理论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张庚先生教导我们,要树立艺术的最高理想,要发挥戏剧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愉悦作用,使人类的文明前进。我深深感受到张庚先生的理论包含着时代的创新精神。”
而张庚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学。“从张庚先生对戏曲音乐长期的学术思考当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始终在思考问题。”江苏省剧协名誉主席汪人元说:“如何思考问题,保持问题意识,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方法。然而其背后却是作为理论工作者可贵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意识,正是这种态度,才使我们对学术领域保持永不消退的想象和探究的热情,它更会让我们的灵魂跳离仅把职业视为谋生的饭碗。”
“由张庚先生所带领的团队能够始终以薪火不绝、生生不息的方式,给我们绵延戏剧理论研究的火种,而且也让这样的火种能够不断渗透出去,延伸到中国戏曲理论的建设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认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不仅有一代一代的老师形成的谱系,更重要的是秉持了一个很好的传统,即从张庚先生、郭汉城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学者们给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种态度。这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方向就是《戏曲研究》在创刊的时候所标记出来的向遗产学习、向舞台学习、向艺人学习,一个目标就是民族化的理论体系、民族化的艺术体系以及民族化的表演体系的建构,一个态度就是张庚先生提出来的“三通”,即戏曲研究人员与戏曲院团相通,与高等院校的戏曲研究者相通,与海外的学者和戏曲工作者相通。
《张庚画传》《〈戏曲研究〉文选(1957—2020)》同期发布。《张庚画传》由韩子勇担任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张庚画传》课题组负责编辑,全书收录图片700余幅,大多系首次公开,同时收录《张庚评传》《张庚年谱简编》共10万字,图文并茂、生动简明地呈现了张庚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贡献。《〈戏曲研究〉文选(1957—2020)》分为4卷,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收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戏曲理论刊物《戏曲研究》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100篇,精要展现了《戏曲研究》创刊以来关切的主要议题、产生的历史影响、团结的代表作者、引发的风气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