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泛娱乐行业的“数据拜物教”
作者:林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林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流量明星”现象是在互联网资本主导的娱乐产业生态转型中形成的。他们并不像正统文艺工作者那样,主要通过奉献文艺作品来积累公众认知度,赢得演艺行业的宝贵资源,而是更多地依靠各式“明星势力榜”所涉及的并不具备足够公信力,但总是会有一些从业者采纳的新媒体指数,来吸引各类合作邀约与代言合同。

  “顶流明星”的新媒体势力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泛娱乐资本的资源投注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持,而且也高度依赖于造星团队对其粉丝圈层的“粉丝运营”。他们会对“后援会”进行刻意的操控,与“粉头”保持密切的沟通,借由“粉头”引领的严密组织,对“流量明星”的粉丝社群展开持续的动员与规训,向粉丝布置各种旨在制造并增加“正面”数据、消除或压制“负面”数据的任务。

  正是由于此类“粉丝运营”的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施行,在“流量明星”的粉丝圈层中,形成了“爱他就为他做数据”“爱他就为他氪金”之类的“饭圈观念”,形成了“控评”“打榜”“反黑”“洗广场”等一系列“饭圈实践”,形成了乱象丛生的“饭圈文化”。

  依靠“粉丝运营”的手段,明星团队将粉丝征用为“数据劳工”,调动他们的劳动力和购买力来制造数据;互联网平台收获“饭圈”贡献的流量数据和付费数据,继而依据唯数据论的评选标准,为“顶流明星”颁发某些荣誉称号;由此而来的荣誉称号又会在“粉丝运营”的过程中充当某种想象性的回馈与报偿,被用来巩固粉丝与“爱豆”的情感联结,维系粉丝社群的忠诚度与凝聚力;而粉丝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也会增加粉丝“脱粉”的沉没成本。在“粉丝运营”实践者所设想的情境中,文娱项目出品方还会优先聘用“自带流量”的“流量明星”,品牌方也会倾向于聘请“流量明星”来充当代言人,以便将“饭圈”的粉丝热度转化为商业领域的经济效益。

  这条环环连通的产业链路,由此构成了一种以某些可被特定的大数据算法挖掘和量化的数据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的泛娱乐闭环。在这个闭环里,可供变现的特定数据成为了最受看重的价值衡量尺度,被相关从业者用来衡量文创内容的价值、演艺明星的价值、粉丝与偶像的情感联结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各方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也因此受到唯数据论的深刻支配。

  这种唯数据论正在严重地侵蚀文艺行业的评价机制与创作生态。因此,有关部门不仅要严格地监管文娱公司的“粉丝运营”,而且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破除上述这种弥漫在泛娱乐行业当中的“数据拜物教”,遏制互联网资本的无序扩张。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地建立起“饭圈文化”治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