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流量论”应该终止。个别明星艺人出现的失德违法情况不是偶然的,全行业应该认真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并主动地做出改变。首先,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年的“唯流量论”的“流量思维”,厘清流量与创作的关系,正本溯源,回归内容创作的主体,将创作权归还给创作者。靠造星机制产生的“流量明星”,成为内容生产的关键要素,极端的甚至是唯一要素。如下情况成为了典型的行业现象:只有签了某些“流量明星”,项目才能得以立项、评估、拍摄,才能得到平台报价,得以销售,这使得流量明星片酬暴涨,导致项目成本剧增,薪酬体系极为不合理不公平,因为片面强调“流量明星”的作用,使得作品内容被严重忽略,作品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原创得不到机会,创新不被鼓励,作品同质化严重、内容苍白、情感悬浮,观众严重流失,只剩下粉丝,流量模式的表面繁荣无法掩盖内容乏力、盈利能力下降的实质。明星的天价片酬是怎么产生的?播出平台有个“流量明星”的名单,只要请到这个名单上的艺人,就可以销售到平台,而且报价马上就出来了。这个模式必须要改革。我们希望行业能够回到内容上来。由于围绕“流量明星”进行创作、生产、销售,严重依赖“流量明星”带来的粉丝效应,平台、制作方默许甚至鼓励粉丝刷数据、控评,“饭圈”介入创作生产过程,黑对手、撕番位的现象屡见不鲜,败坏了行业风气,破坏了舆论生态。“流量明星”大多演技平平,其中一些人缺乏职业教育,缺少对行业对专业的敬畏心,他们年纪轻轻被捧到不该有的地位,造星机制本身有结构性问题,靠颜值不靠专业技能、人为制造热度、炒作新闻、刷数据……这一系列现象都严重依赖资本,依赖平台垄断,经常依赖不公平、不光明的手段,这种不健康的机制很难产生健康的真实的明星。
明星产生的机制不健康。平台这些年推出的选秀节目,取代原来的院校培养体系,让年轻人不再需要几年的正规科班教育,就可以在节目里一夜成名,这导致社会风气进一步浮躁。建议对各平台的选秀节目加强管制,杜绝利用选秀节目炒作、诱导消费。“唯流量论”带来的问题,一直让行业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流量模式打击了正常的艺术创作,打击了正常的文艺批评,颠覆了创作规律,腐蚀了营销机制,百害而无一利,今天,全行业应该痛定思痛,跟“唯流量论”说再见,走出一条新路。
打破平台垄断,警惕资本无限扩张。影视行业不应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源上做出改变,我们亟待一次深刻的改革,破除平台的横向和纵向的垄断,制播分离,改变靠流量明星进行销售的购销模式,根据故事定项目,根据内容定价格,根据播出的真实效果定收益。
彻底禁绝假收视率、假流量、假评分的操作模式,将选择权交给真正的市场、交给真正的观众。尤其是数据应该收归国有,实现数据资产的国有化、公共化,避免数据落到资本手里,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对于操纵数据、利用粉丝刷数据的经纪公司和艺人进行惩戒。行业应该鼓励原创,鼓励多样化,停止资本对艺术创作的粗暴干预,再建一个公平、廉洁、科学的创作生产和营销机制,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向粉丝集资的明星、不讲艺德不敬业的明星,对热衷于撕番位、控评、四处攻击的“饭圈”团体,不能做丝毫退让,整个文艺界要坚决地与之斗争。对于经纪公司、粉丝团队要严格管理,对于头部的流量艺人,防范于未然,现在就要约谈,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粉丝团体,要进行毫不留情的惩戒,并对相关经纪公司和艺人进行惩戒。
(汪海林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制协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