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杜甫》:
苦中有乐,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杜甫》剧照 李春光 摄

  “1991年‘诗仙’李白‘走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2019年‘诗圣’杜甫也‘走上’了这个舞台。两位大诗人在这里相聚,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因为郭启宏先生。两位诗人的剧本都出自于郭先生的妙笔。郭先生生花般的语言鲜活了两位诗人。”作为话剧《杜甫》导演兼主演的冯远征这样说道。2019年,由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的话剧剧本《杜甫》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这也是继《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组成的“文人三部曲”之后他又一次将创作对准了“文人”。“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8月14日至25日,首都剧场再度上演这部原创历史大戏《杜甫》。从一代诗圣的伟大精神到一个文人的真实可爱,北京人艺舞台上的杜甫是观众心目中熟悉的诗人,也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凡人。

  “子美没有李白潇洒,没有高适显达,没有苏涣乖张,有的是冷落、排斥、嘲笑,但他即使死后也绝对有一次机会笑傲诗的江湖!原来这正是我的初衷。”郭启宏笔下的杜甫,不是用著名诗篇去解读作者,而是通过对其所遇所感等精神的描写,塑造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作品从“安史之乱”后杜甫的遭遇写至他去世。其中既包括了他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也有他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等同时代其他文化大家的相交与相离,更有他面对现实生活内心的痛苦与豁达。“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在仰视‘诗圣’,但这部戏我们是在平视他。他的人生比较坎坷,但是我们在舞台上并不是渲染这些悲苦,而是展现他苦中有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怀。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要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冯远征表示。

  一部描写文人的作品,如何让它在舞台上讲故事的同时更有文化内涵,还要兼具可看性,《杜甫》为此做出了多种尝试。既有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浪漫写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也有如第六幕“梦中梦”等层层空间之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还有去繁就简的现实描写,“比如观众熟悉的‘三吏三别’,我们用了白描的方式,去掉一切氛围的渲染,就在客观地讲一个残酷的现实。让观众自己去对世间悲苦产生认知。”冯远征说道。舞台上着力打造一个诗人的世界,舞台下也有互动和延伸——为了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从剧目开演前十五分钟及幕间休息期间,剧场都会播放由濮存昕等朗诵的杜甫诗歌。

  时隔两年,重新打磨的《杜甫》再次出发,在很多细节上都有了调整。“我会在一些段落把激情放下一些,比如杜甫最后的一大段独白,要减轻苍凉悲壮的感觉,加强洒脱的感觉,让情感的爆发点在后面。我也会在其他演员身上提出这种要求,让大家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更符合人物。”冯远征介绍道,而剧组的每一位演员,都在用自己的积累去丰富人物。虽然是古装戏,但先理解后表达的台词,让观众既感受到古人的韵律,又能代入今人的感受。杨明鑫饰演的严武,于震、孙骁潇饰演的高适,鲍大志饰演的苏涣,刘智扬饰演的李白以及剧中的女性角色——张培饰演的杜甫夫人、梁丹妮饰演的严母等这些围绕在杜甫身边的人物,一起构成了他生活的时代和他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唤起后人对诗人和传统文化的永远记忆。

  大剧场正在火热上演历史大戏《杜甫》、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舞台同期上演着一部情感力作。8月13日至25日,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同期上演小剧场话剧《性情男女》。这部作品首演于2006年,由著名作家徐坤执笔。2019年由韩清担纲导演复排上演,在保留原有丰富呈现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当下的解读。今年再度归来,该剧在阵容上既有十五年前的原班人马也有新人加盟,杨佳音、程莉莎、黄薇、伍宇辰柠四位演员的全新组合为这个打磨了十余年的作品增加了新的看点。虽然北京人艺小剧场舞台上情感题材作品并不少见,但《性情男女》无疑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部。该剧以现代生活的视角揭示出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透视生活中的变与不变。

  据了解,近期北京人艺在严格做好限流、测温、扫码等防疫工作前提下有序组织演出,演出期间所有演职人员、剧场保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加强公共区域清洁消杀通风,力争为观众打造更为安全有序的观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