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舞美、灯光、服装总设计揭秘幕后——
让观众看到“伟大征程”中一个个“具体的人”
“台口200米,纵深100米,什么概念?负责搭建舞台的中建一局的同志说,我们盖了一个小区。”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舞美总设计孙天卫谈及这台演出的空间时说。《伟大征程》的舞美、灯光、服装总设计近日齐聚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为观众揭秘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在巨大的演出空间里如何为戏剧性找到支点,成为几位幕后工作者探讨的交汇点。
主屏高39米,两侧4块副屏分别高30米、18米,面积共8000平方米;主舞台中间的可升降地坪长30米,和人民大会堂主舞台的32米台宽相差无几;演出结束时升起的党徽面积达到16平方米……孙天卫列出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字,让人不难感知,在如此大的空间里,细节的呈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主舞台两侧的转台作为戏剧空间,观众看到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瞿秋白译《国际歌》等戏剧表演,就是在这个台中台上完成的。“戏剧的加入,要求我们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能够为观众清晰地呈现细致的表演,它考验的是舞美、灯光、视频等环节的综合效果。”孙天卫说,这一挑战为舞美设计带来的是技术的突破,也是艺术的突破,他们采取了转台上即时拍摄,通过5 G传输,向台中屏实时投影的方式,令戏剧与主屏视频、主舞台实景充分衔接。
比如遵义会议召开的场景,孙天卫介绍,转台上是以戏剧方式呈现的会场内景,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在台中屏同步清晰投射,远处主屏是灯火中的会场外景,主舞台上的群体演出,表现的是会议为中国革命点亮希望,实现了戏剧、影像、实景的互动相融。
同为舞美总设计的金卅透露,在他们设计的早期版本中,曾考虑在主舞台两侧安放两组雕塑,“最后定为旋转的戏剧舞台,对情景史诗的呈现起到了推动作用”。金卅认为,舞台演出、即时拍摄、5G传输、投影、视频……这是一次多种元素综合运用的成功案例,对舞美设计者多有启发,他们对科技与艺术,戏剧与影像、实景的结合更有经验,也更有信心。
“戏剧感、历史感、镜头感”是灯光总设计王邢磊对整场演出的设计定位。他透露,最终观众看到的演出效果是由4300多台安装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位置的照明设备实现的。同为灯光总设计的吴国强介绍,此次灯光设计,要首先满足包括主席台、观众席、舞台、屏幕等各个区域的基础照明,然后附加艺术效果,包括氛围渲染,与视频光影配合,作为视频、表演的过渡等,其中戏剧质感的营造,在国家体育场这样的演出空间的灯光条件下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设计者依然在灯光语汇的运用上做出了有效尝试。
比如,王邢磊介绍,在表现陈延年、夏明翰等烈士英勇就义的舞蹈段落中,设计了从监狱铁窗透过来的光投射在地面上,“表演者一直在镣铐中前行,这道狭长的光路一直追随着他们,营造了打破黑暗束缚的感觉”。在湘江血战与遵义会议两个段落的衔接处,战士手持马灯,朝向主屏会场,“这时面部转为暖光,与会场的灯火相映,有一种彼此呼应的感觉”。
整场演出对服装设计的挑战,在于文艺演出类、戏剧表演类的服装定位完全不同,前者注重视觉效果,后者需要凸显质感,“有些面料已经找不到,我们或者寻找类似的,或者把布纺织出来。”服装总设计韩春启说。
韩春启的服装设计团队成员介绍,由于演出涉及革命历史题材、当代题材,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把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相关内容都重新学习了一遍。对于怎样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历史感、当代感,让人物真正生活在戏剧情境中,并在史诗性的宏大场景下给予观众有效的视觉呈现,他们做了复杂的探索,“不能完全拘泥于历史资料,或者照搬现实生活,要把握合适尺度,找到特征性的细节,进行再创造”。团队成员表示,设计的难点在于把描述性的形容词变为具象的视觉呈现,“让观众看得见摸得着,并认为就是它”。这要求他们的工作一定要准确——对题材把控要准确,领悟导演、编剧意图要准确,艺术表达要准确,传递信息要准确……
韩春启透露,《伟大征程》中表演服装约1.8万套,辅助服装2万多套,“服装设计工作很特殊,它很大,是一针一线完成的,改一个扣子,就是成千上万的工作量;它又很小,就是给演员做衣服。我们回归常识,戏的主体是人,不是技术,无论屏幕多大、舞台多大,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人的表演。”韩春启说,“我们面对的是具体人物,伟大的是他们的行为,我们的工作是用我们设计的服装帮他们完成艺术塑造。”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