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演
在新时代向党再诉心声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交响序曲《红旗颂》激荡心怀的隽永旋律中,《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不久前在北京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出,李心草指挥,上半场上演了《红旗颂》《延安颂》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下半场上演了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音乐会以百听不厌的旋律从听觉上引领观众,一同回顾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也回望了中国音乐家对舶来的交响合唱艺术的早期探索,感受了他们将传统文化、民族情感、革命历史记忆融入交响合唱语汇的伟大创造。

  交响序曲《红旗颂》由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乐曲开篇由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令人回忆起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主题在D大调上再现,仿佛千言万语化作优美的旋律向着红旗倾诉。随后,歌颂主题变成雄壮的进行曲,仿佛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昂首前进的步伐。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是一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作品由5个部分组成,采用具有再现变化的复三部曲式,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情感。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选自作曲家田丰1970年创作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作品融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旋律、表达方式于一体,风格各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高扬起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忆秦娥·娄山关》是一曲沉郁庄严、回环往复的咏诵;《清平乐·六盘山》给人壮怀激烈、坚不可摧之感;《沁园春·雪》运用京剧中紧拉慢唱、字正腔圆、一咏三叹以及根据唱词不断变换板式等特点,男声独唱以磅礴的词句嵌在千回百折的京剧音调中,表达了伟人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合唱的吟咏承担了京剧“过门”的角色,重唱令词句的抒情效果更为厚重。

  作曲家沈亚威1964年谱曲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曾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唱响。作品以男女声部分别齐声咏唱,继而各个声部犹如江河汇聚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反复咏叹,令观众深受感召。

  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是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萧华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完成于1965年,包括《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分别描绘了十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

  观众在这组作品中能听到如笛、箫、胡、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质朴音色;能听到浓郁的地域性音乐元素,如《遵义会议放光辉》中的“苗岭”山歌以及男女声部的一唱一答、《到吴起镇》中的秧歌等。能辨识出戏曲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慢板表现环境之艰、斗争之险,快板表现群众之踊跃、人心之所向;《祝捷》《报喜》中独唱叙事一咏三叹,合唱则担当“帮腔”。能体悟到把诗意化入音乐的匠心,如《告别》中以庄严的混声合唱表达坚定意志,委婉的女声合唱表达依依惜别;《过雪山草地》中缓慢迂回的旋律描摹出风雨摧折下红军战士步履艰难、内心坚韧。作曲家将一系列中华民族独有的“语汇”统一在西方交响合唱艺术的织体中,令其分工有致,如《突破封锁线》始于疾风暴雨式的管弦鸣奏,继之以男女声部轮唱,展现了群力突围的势不可当;《飞越大渡河》中急速、紧迫的节奏、旋律中,打击乐、管弦乐和男女声部形成竞相争渡的场面;《大会师》中以肃穆的合唱咏叹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篇章,男女声部营造出峰峦迭起的听觉效果,升华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演出接近尾声,观众有节奏地鼓掌,欢呼声不断。返场响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前奏,全场沸腾了,旋律还没响,观众就打起拍子,此时,乐队特意一静,转而奏出了新编排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旋律早已熟悉,呈现方式更为丰厚,令人惊喜。李心草转身,以指挥棒示意,唤起观众,观众齐声击掌报以热烈回应,台上台下共同倾诉在新时代对党的心声。最终,指挥以充满激情的挥棒腾空一跃,收束全曲。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