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精神之美,回归真实之美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黄西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不会忽视“看脸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外貌协会”,更加注重颜值的美感所带来的个人享受。所谓的“看脸文化”,其实也不是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但互联网的生态与风气加剧了这点,就连最近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奥运会,也难逃网民对运动员颜值与身材的众多“凝视”。

  《半月谈》最近发文,指出网络上的“看脸文化”,正在从“明星脸”向“媒体脸”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的审美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传媒的引导而形成的。事实上的确如此,在网络时代,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所谓的“网红脸”——瘦长的脸型、尖尖的下巴、精致的五官,却有很多雕刻的痕迹。很多人还通过医美整容来追求“网红脸”,就是为了让自己更符合所谓的“网络主流审美”,却殊不知这落入了另一个陷阱。当很多人的审美偏好都趋同,甚至分不清彼此长相特点的时候,其实就越来越远离美的本质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曾一度产生“美学标准大讨论”,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不少知识精英都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终知识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正与现实中我们审美偏好的多元性相契合,如果划定一个单一的美学“标准”,反而是不“标准”的。

  其实,奥运会呈现的“看脸文化”,就具备了更强的多样性,并借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多元审美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比如,铅球冠军巩立姣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却被人询问“你是女汉子,打算什么时候做女孩子”。这样的提问不仅让人伤心,也体现出一些人对女性审美的偏激态度,在一部分的网民眼里,巩立姣却很美。

  不言而喻,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女性就应该是清瘦妖娆的,有人称之为“白瘦幼”式的审美,而铅球冠军这样的力量型女性,在一部分人看来就有些“粗犷”了。这当然是一种偏见,如果没有长年艰苦的体育训练,她不可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也没法证明女性在力量型运动上具备的潜力。对女性审美标准的单一化,最先伤害的就是广大女性同胞,但它最终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审美风气。

  因此,与“看脸文化”所体现的“颜值即正义”相比较,一部分网民或看客在强调着对人进行形象外貌审美以及指点评价的同时,更应注重及关切到人精神层面的“美”,去感受精神之美,精神之美也需靠个人学识、修养的积累方能呈现和塑造。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真实的、人们本来的样貌所呈现的自然之美才是更有长效性的美,尤其是在“看脸时代”。很多人也注意到,如今美图软件十分流行,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照片进行PS处理,照片与真人长相差距越来越大。而在直播软件的强大功能下,即便在视频里出现的人脸与身材,也有可能被修饰过——把“东施” PS成“西施”,这在技术上已经毫无难度。因此,很多人在网上呈现的“颜值”,并不是真正的相貌,而是其希望长成的模样,也是外界期待的样子。从修图软件提供的审美偏好来看,大眼睛、高鼻梁、窄脸型、小嘴巴、尖下巴等等条件,都是“修图时代”提供的审美标准。但是,当满屏的“修图脸”进入我们的视线后,很多人也会对这种不真实的、流俗的审美产生厌恶,甚至更希望回归真实的美感。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让人意外,因为审美的重复与机械化,最终摧毁了美的独特性,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如今,很多人通过奥运会看到了人类审美的多样性,以及通过竞技运动来挖掘审美偏好的潜力,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摒弃单一与局限的审美观念,理解他人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舆论空间,为更多样化的审美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