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艺经常要“吹一吹风”“勒一勒鞋带”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专家研讨“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为——

戏曲曲艺经常要“吹一吹风”“勒一勒鞋带”

  “戏曲曲艺经常要吹一吹风,吸收一些新东西,经常要勒一勒鞋带,巩固自己的‘老东西’,走飘了把路子弄回来。”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于日前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这样说。

  作为2021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二次活动,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与“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自觉崇德尚艺,积极培育行业新风正气。

  会上,杜德久、冉常建、傅谨、赵建新、姜景洪、蔡源莉、常祥霖、陶庆梅、赵倩、赖洪波等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结合各自艺术门类的发展实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传统艺术形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戏曲和曲艺命运相仿,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是需要经过改进才可以融入新社会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70多年来戏曲和曲艺,如何融入这个时代,尽可能地努力把传统艺术传承下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说。

  “曲艺之所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一个繁盛期,是因为有了戏改政策的制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源莉回忆起侯宝林一次接待海外汉学家的场景。她说:“当时我在场,他跟法国汉学家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一手抓住吴晓铃、一手抓住老舍,一个是语言学家、一个是搞创作的,来改进相声。也就是说,文人的参与促进了曲艺的改革,这一点很重要,当时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老舍先生帮着我们改进。”

  传统艺术怎么服务新时代?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守正创新不仅是对戏曲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曲艺和其他传统艺术的共同要求。相声界、评弹界和戏曲界一样,都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几十年来,我们新一代的戏曲人、曲艺人,面临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里面如何继承传统,传统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傅谨认为,掌握戏曲、曲艺艺术的根本深层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时代的变化、生活内容的变化,是一种表面上的变化,而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是戏曲艺术根本的、深层的东西,“就像说学逗唱有很多的传统段子,侯宝林也用这些传统的东西来讲新书,老百姓同样很喜欢。”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觉得,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更多时候是技术问题。“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技术上的一点点突破,才有可能让我们在理论上做一些辨析。”陶庆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比欧陆的现代派、现实主义的戏剧要高明很多,只不过没有很好地把经验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加以总结,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因此很难达到我们所期待的一个高度和传播接受度。一方面,这需要技术上进一步的沟通;另一方面,也需要思想观念上做好衔接。”

  “一个是体制和机制问题,一个是艺术问题。”陶庆梅说,过去的戏曲、曲艺,组织方式有江湖的特点,呈现出自由组织的形态,由于它们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很多时候真的达到了、贴合了时代观众审美的期待,但也存在低俗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在体制机制建设中,要一分为二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看待。

  “一些戏曲剧种在农村还能够存在,但在城市中已经被广大的观众排斥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这涉及到如何引领和如何适应的问题,“既要有引领的责任,也要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许多观众从小到大观看各种文艺作品,形成了新的审美观,他们拿100块钱或者200块钱进行文化消费,那么是选择电影、曲艺、戏曲还是话剧?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审美观,没有这种适应,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也会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