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用地方声腔传承红色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报讯(记者 郑荣健) 作为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贵州花灯戏《红梅赞》5月15日、16日在北京地方戏曲艺术中心上演,以具有浓郁的贵州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讲述了革命先烈江竹筠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讴歌了革命先烈坚守信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根据经典歌剧《江姐》改编,由梅花奖获得者、花灯戏表演艺术家邵志庆主演,在语言、音乐、视觉呈现上都保持着鲜明的贵州地域特征,在同题经典中颇具特色。据介绍,由于故事发生地在川北地区,与贵州相邻而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相通,全剧运用贵州方言表达,也十分顺畅、自然。音乐上,对曲调的定位、唱段的优化和节奏的构建都有在原始曲调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和变化,唱腔设计注重抒情性和戏剧性,在主要唱段如《红梅赞》和《绣红旗》中分别融入了安顺花灯小调《梅花》以及黔南花灯小调《踩新台》的元素;演唱上,注重贵州花灯戏的个性化处理,如“一领众和”方式,民间锣鼓灯说像唱、唱像说以及连说带唱、唱诵结合的方式,显得生动有趣;表演上,借鉴贵州黔北人物的生活造型来进行创作,跳跃性的节奏、流动的场面、幽默诙谐形体和语言,体现出贵州民间花灯风格浓郁的草根艺术性。

  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特别组织了29名学生到现场观摩。一位70岁的北京观众告诉记者,歌曲《红梅赞》是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唱的歌曲,没想到用贵州花灯唱腔来演唱更别有一番韵味,“江姐的故事激励了我们那一代人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今天再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让自己热泪盈眶,为我们伟大祖国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