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关系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山东邹城礼乐文化走进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专家研讨邹城文化活态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关系

  5月9日上午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钟磬齐鸣、雅乐悠扬,在肃穆庄严的明洪武六年定《祀先师孔子乐章》声中,赞者、礼生、乐生正衣冠、盥洗入场,向至圣先师行释菜礼和束修礼……

  这是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邹鲁礼乐”晋京展演活动暨齐鲁(邹城)展示基地规划与品牌定位学术研讨会活动前的传统礼仪展示环节,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孟子故里山东邹城的文化品牌建设出谋划策。

  邹城有“邹鲁圣地”之美誉,作为孟子故里,礼乐文化兴盛。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意即当时的邹鲁大地,已经是华夏礼乐文化的兴盛地、引领者。研讨会现场,邹城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秦晓东介绍,自2014年起,邹城对当地保存较为完备的礼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活态传承和原生态展演活动。

  “在明清的方志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风近邹鲁,指的是如果某个地方的风气与邹鲁相近,那就说明该地民风优良。这里所说的‘风’包括各个层面的风气——官风、民风、家风、文风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多次前往邹城考察调研,他认为,以邹鲁的风气来对其它地方的民风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和弘扬的文化元素。

  除了礼乐文化,邹城还有很多具有利用价值的元素有待进一步开发。“在我看来,邹城最突出的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俗,二是民间传说。”叶涛举了邹城庙会和伏羲传说的例子:“邹城有峄山会,这是一个民间性特别强的庙会,在庙会中,可以进行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的展示,通过形成民俗文化空间来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邹城当地的伏羲传说,把伏羲传说和邹城的手工艺产业结合起来。”

  与伏羲传说相比,邹城更为著名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教子传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围绕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邹城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崇印介绍,邹城每年都会举办母亲文化节,也在倡导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华母亲节”。

  “孟母教子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品牌,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是一个塑造文化品牌的过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冬宁认为,对邹城来说,应该塑造可以用来对外传播的品牌,通过品牌传播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邹城城市发展。而对于邹城推广“中华母亲节”的实践,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军觉得,这是一个方向正确的利用民俗资源的案例:“打造一个品牌,首先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以孟母为母亲节的标识,就是深入挖掘了中华文化和邹城文化的特色,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豪感,品牌才会打得更响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认为,突出特色品牌,还要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关系。“文化复兴不是文化复古,不是越古越好。”马盛德表示,传统礼乐仪式中,有一些难被现代接受的繁文缛节,在传承和展示礼乐仪式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呈现的角度和尺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一种“生活真实性”的原则,即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实践。“以传统礼仪展示为例,在过去,它们本来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不只是表演。”刘魁立表示,脱离了它们的文化背景,让它们仅仅作为表演而存在,并不是“本质上的保护”。

  “让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今天的生活,这是活态传承最重要的方式。”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认为,在当今时代,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用现代化的媒介聚焦品牌的营造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