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发布——
致力于阅读精神的复兴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越来越便利,随之而来的焦虑却越来越多。大量碎片化、低质化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吗?阅读的困扰是互联网的原罪吗?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一书作者,英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告诉你,类似的担忧和争论古已有之,从未平息。

  4月23日,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举办了“行走在阅读的时空里——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发布暨北京公园阅读文化季启动活动”。现场揭晓了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分社科类、科普类、少儿类三种,获奖图书《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医学的温度》《深海浅说》《破天机:基因编辑的惊人力量》《纽扣士兵》《小满》等20种,推荐图书49种。

  在获奖图书《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弗兰克·富里迪指出,历史上,阅读始终是一个引起纷争的问题。从西方历史的角度看,有若干关键的节点。一是古希腊,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阅读书面文本,但苏格拉底已经担忧书面文本的间接性会导致误解,主张唯有直接的口头对话才能保证理解的正确。二是15世纪古腾堡把印刷技术引入欧洲,书籍的传播使得阅读人口不断增加,围绕阅读利弊的争论随之增加,但各方都承认阅读会对心智发生重大影响。三是19世纪小说兴起,以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为焦点,虚构作品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影响引起道德恐慌,而沉湎于小说的阅读大众则遭到道德批判。四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码技术兴起,网络的利弊成为关注的重点,恪守传统者持批判立场,反传统者则欢呼又一次阅读革命的到来。对于这些纷争,弗兰克·富里迪的态度是审慎的。一方面,面对网络文本与印刷书籍的关系,他承认阅读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但原因不在技术领域,抨击网络和讴歌网络都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关于阅读主体,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的关系,他反对走极端,不赞成精英主义。在文津图书奖评委、著名作家周国平看来,他赞同这两点看法,因为阅读的利弊不取决于媒介和身份,而是取决于阅读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阅读应该是一种拥有其自身价值的文化修养。“我们应该复兴这样的精神,这个复兴要从培养娃娃开始。”周国平说。

  社科类图书中,刘统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使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这样的寻路之旅,用大量事实阐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唯一性和必然性。李零、刘斌、许宏等创作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是201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设计的精品音频课程——“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的同名图书,十位常年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领队,以亲历者的身份为大众揭开古国良渚、秦始皇陵、三星堆、海昏侯墓等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神秘面纱。《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是80多岁高龄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在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的作品,内容极其厚重,其中披露的一批书信、讲稿,均为首次公开面世。

  社科图书中有两本和美术相关的著作引人关注。一本是《谁在看中国画》,作者是英国艺术史家、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柯律格多年来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艺术,在书中他以大量古今图片展示1500年左右至今,“中国绘画”如何被观看者所理解和界定。柯律格探讨了在历史演变的复杂过程中,哪些人构成了中国画的观赏者,提纲挈领地论述了这些群体对中国绘画主题的潜在影响。另一本是张道一的《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这些汉画像石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对于历史研究以及人们对汉代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认识,也都有重要的意义。

  自4月23日起,国家图书馆将在总馆北区举办获奖图书展,并在中文图书区设立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及推荐图书展示专架。同期,国家图书馆联合豆瓣网共同策划推出“共振书评周”活动,读者朋友可浏览活动页面发布的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书单,从中选择自己心仪的阅读书目,报名参与赠书写书评活动。阅文集团也将在QQ阅读平台上线文津图书奖专区,提供历年来文津图书奖部分获奖和推荐图书的限时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