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围观带来的巨大流量转化为
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增量
——从“山东拉面哥”走红想到的
栏目:钟鼓楼
作者:毕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网络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每碗面3块钱坚持15年不涨价的“山东拉面哥”红了,结果被网友“打卡”围观堵门。这是一条播放于抖音平台仅45秒的短视频造成的,播放量巨大,让人禁不住想起李子柒于2020年7月以1410万订阅量而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油管’中文频道”纪录。都来自乡村,讲述乡村故事,由此有媒体近日就发文提出,希望进一步增加乡村题材短视频的曝光率以及与用户匹配的精准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李子柒到“山东拉面哥”,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这个建言无疑是积极和值得肯定的;但在笔者看来,从“文化振兴”的角度,恐怕还需要更深层的梳理。

  “山东拉面哥”走红以后,面对媒体的镜头,他尴尬地说“不想当网红”“想当农民”。他的走红,恐怕跟很多人喜欢他的实诚有很大关系,而形形色色的各类主播纷纷去打卡、去拿他的面摊做直播背景,看中的恐怕就是他的流量效应。设想一下,如果他转型了,开启了自己的“带货”事业,这当然很好,也许有可能会是下一个“李子柒”;但是,如果他并没这个想法——就像千千万万的乡村农民那样,那么流量冲刷过后的乡村还能留下什么呢?

  回顾一下李子柒,她始终坚持以传播乡村文化、简单生活为鲜明的标识,给喧嚣都市里的人们带来一股清流。如果她也遭遇堵门式的“打卡”围观,“清流”也将变成“浊流” 。她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自我意愿、自我修养和疏通各环节的运作支持,从而使得外部流量能够转化为持续的乡村文化生产力。当我们把“山东拉面哥”话题切入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就不得不考虑“堵门”的尴尬,以及网红们蹭流量时当事人的无所适从。这种流量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带货作用,但从长远看,还是要让这流量能够着床落地,真正衔接上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或资源,从而使外来的、偶然的流量转变为内生的、稳定的流量。

  之所以说“山东拉面哥”走红带有某种偶然性,是因为现在很多流行于网络特别是由大数据匹配而体现浓郁小镇气息、乡村气息的短视频,其实质量都比较粗糙。比如,搔首弄姿,恶搞使坏,制造奇观,等等,这也反过来证明为何人们喜欢拉面哥的质朴实诚及其偶然走红中的必然性。感官体验的、猎奇围观的流量,永远不可能给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正能量。当然,短视频作为平台和工具,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它给乡村发展带来的可能性,依然不可估量。从“山东拉面哥”和李子柒现象,笔者倒是想起一些木匠、篾匠等乡村手艺人的直播短视频,以及近些年逐渐形成一定潮流趋势的知识付费模式——如知乎live、分答、短书、格子匠等,进而认为由此引起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会更有利于让流量着床为知识、技能和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内在支撑。毕竟网红只是一个个个体,而乡村里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民。通过知识共享、文化共享惠及更多的人,既能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乡土中国普遍的文化素质,也能把那些内容低劣的短视频从流量中驱逐出去。因为稀缺而引起珍视和围观的乡村,击中了我们的感同身受,但未必是我们的全部期待;倘若“山东拉面哥”可以因短视频而在各个乡村大集上开起了连锁拉面馆,倘若越来越多的乡村兄弟姐妹都能因知识共享、文化共享而获得事业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广阔前景,或许我们才会说,互联网真正改变了乡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