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怡梦) 1月23日,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的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李心草指挥,演奏了马勒第七交响曲“夜之歌”。
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1860年,逝于1911年。他的第七交响曲于1911年1月23日最后一次演出,至此次纪念音乐会演出之日,已经过了整整110年。
马勒是把西方古典音乐后期浪漫主义推向巅峰的巨人。他生前因指挥扬名,身后凭创作而不朽。他一生著有九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亡儿之歌》等,作品一方面从浪漫主义全盛时期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大胆开创新的音乐语言——绵长的音乐线条、富有表现力的和声,奇异的音乐色彩、大小调的转换、不和谐音的运用等,形成了马勒特有的不落俗套的现代风格。聆听马勒,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澎湃激昂的热情、浓郁的哲学色彩、深刻的人生命题,其作品宏大的篇幅、超编的乐队、人声的妙用等,使音乐具有包容宇宙、气吞山河的力量和气势。著名音乐学家D·柯克说:“如果说贝多芬的交响曲像是完美的诗体颂歌或者严谨的古典戏剧,那么马勒的交响曲则如同浩瀚、卷帙繁复的自传。”马勒本人也说:“我把我经历和忍受的一切都写进了作品中。”
作为马勒交响曲中上演率较低的一部作品,《第七交响曲》以其丰富多变、天马行空的节奏旋律和妙到毫巅的精湛配器,成为很多人眼中最具马勒个人特色的交响乐作品。正是因为马勒《第七交响曲》内涵丰富、复杂多变的呈现特点,使这部作品的演绎充满了挑战与考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曾说:“马勒‘第七’,可能是我指挥的曲子当中,最难指挥的一首。”此次音乐会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奏分为“第一乐章缓慢地(快板)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夜曲中庸的快板”“第三乐章谐谑曲影子般地”“第四乐章深情的”“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当天演出现场在疫情防控标准下座无虚席,观众聚精会神聆听,演奏结束后,观众长时间地鼓掌,并为国交音乐家们完整、完美的演出欢呼。
在多次谢幕后,指挥李心草对观众说,在疫情反复、防控形势又趋于严峻的当下,没有想到还能迎来这么多观众一如既往地对音乐的关注和热爱。在马勒《第七交响曲》这种大型作品演奏完毕后,通常不再加演曲目。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在这场纪念逝者的特殊音乐会的末尾,音乐家们又专门演奏一曲,以缅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们——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的第九变奏“Nimrod”缓慢、绵长、庄严地奏响,音乐独有的感染力唤起人们的哀思,一曲结束,在数秒静场后,肃穆的掌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