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新亭泪》:乱世中的道义取舍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乔宗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81年,青年编剧郑怀兴创作新编历史剧《新亭泪》,由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轰动一时。39年后,笔者在北京看到中国评剧院的移植剧目《新亭泪》,不由感叹, 39年光阴荏苒,但剧本的文学魅力、人性刻画依旧那么隽永。

  《新亭泪》讲述了东晋时期历经八王之乱,五马渡江,本不是最受重视的皇室成员司马睿在王导为首的江东士族扶持下,登上帝位。为了挟制王氏一族,司马睿扶持镇北大将军刘隗,逼反征南大将军王敦,问罪丞相王导全家。情急之时,王导求向来正直、并即将联姻的吏部尚书周顗(字伯仁)帮自己仗义执言,却不料周顗醉酒未予理睬……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很广。如果不是观看了《新亭泪》 ,大约谁也不清楚周伯仁到底是怎样的人。西风残月,再上新亭,满腹忧愁的周顗带着酒、抱着琴,回忆起当年与王导等群贤新亭对泣,誓要收复北方河山,同时祭奠故去的祖逖将军……

  渔父吹箫而上,与周顗的琴声相映。与渔父一问一答,体现了中国的隐逸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对话。在内忧外患面前,士人该如何应对眼前的矛盾纷争?是逃避?还是硬扛?这是长久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有多少风流人物云烟过眼,唯剩下滔滔波浪依旧流淌……”当周顗表示自己想随渔父而去时,渔父答曰,“若寄迹江海而忘社稷,则近招时人之谤,远遗后世之笑。 ”于是,周顗打消了归隐之念,回到了朝堂。

  这一段戏,也可以看作编剧郑怀兴与自我的内心对话。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的问题,何去何从,恐怕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尤其是对于传统读书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一旦陷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就会苦不堪言。违背道义,良心上过不去;忠于原则,可能就会身首异处,并且累及族人。周顗最后的选择,仍然是儒家的勤王精神,为帝王分忧,为国为民。

  司马睿放走刘隗,幻想他搬救兵对抗王敦大军,未料刘隗叛国投敌。杀到帝都的王敦追究此事,本想让司马睿不死也脱成皮,不料周顗揽过了此事。因为误会,王导默许了王敦杀周顗。之后,当他看到之前周顗上书给司马睿为己辩白、求情的奏折时,方知错怪了周顗,但周顗已经被害……

  周顗的死,更像是为皇权的殉道。他担心司马睿如果出事,晋室会更加内乱,羯族首领石勒挥军南下,黎民百姓会更苦。在今天的观众看来,司马睿无论胸襟谋略还是治国理政,都不具备帝王之才,十足是一个昏君。观众难免会为周顗的自我牺牲感到不值,但作为处于封建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选择又是必然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司马睿从登基开始,在龙椅上没有一天是安稳的。他谁都不信任,想玩相互制衡的把戏,结果玩砸了,最后一切权力交还王导。王导固然有才干,但和王敦兄弟联手把持朝纲,收复故土的心远逊于对权力的欲望。

  《新亭泪》这出戏,除塑造了周顗、王导、司马睿、王敦几个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对于人情冷暖也有着极为生动的刻画。不论是王导落难还是周顗落难,那些平日与他们饮酒作诗的官员朋友们一个个避之不及,风凉话四起……这,或许也是永恒的人性。而本有婚约的王导之子与周顗之女,在政治风波、生死存亡上经受住考验,彼此忠贞不渝,相继为救父奔波,深得两家家长的赞赏与尊重,成为全剧温暖的一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