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疫”记忆炼为舞台上的诗
作者:刘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逆行》组图

  2020年,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最让人难忘的,是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抢救生命、保卫生命的阻击战、攻坚战,在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中,有英勇无畏冲上一线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有为这场“战役”提供后勤保障的组织机构,也有以各种方式为抗疫贡献力量、不顾个人安危的志愿者和普通人——社区居民、快递小哥、出租司机……真正是一场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数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由此触动了千千万万活着的人,使人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改变观念、反思自我、涤荡心灵,就像被一场大雨洗刷一样,亮出了崭新的容颜。作为时代的眼睛和心灵的窗户,戏剧工作者以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记录着在这场战役中的所见所闻、思想震动和心灵悸动,把激情与感悟化为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为观众留下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让人们在咀嚼回味中感受到了审美的凝思和诗的意蕴。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直接威胁生命,让一直生活在安详环境中的人顿时感到手足无措,惊慌、恐惧、无奈……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更看到中华民族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看到国人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吃苦耐劳的韧性与耐力,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白衣天使舍家别子、雷厉风行、披挂上阵,冲向最严重的疫区武汉。他们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其豪迈的气势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有榜样的引领与鼓舞,人们一致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一线战士送给养、购买医疗器械、保障后勤。人们抛却了一切私心杂念,积极地行动起来,有效防控,阻断病毒的源头,一场全民性的战争就这样打响了。大家战胜了恐惧,从慌乱的情绪中坚定地站立起来,与病毒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戏剧工作者发挥着举旗帜、聚人心的作用,以各种戏剧形式歌颂英雄、鼓舞斗志,书写着来自心底的感动。

  《因为有你》 (编剧解涛,导演李伯男,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展示的是中国人在灾难面前那种“匹夫有责”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及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投身抗疫洪流的义无反顾。主人公段波,作为某医院领导带队驰援武汉,他说:“这是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对同志说:“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对儿子说:“你是我儿子,我得为你的安全考虑。 ”儿子说:“你儿子是儿子,别人儿子就不是儿子?您可不能这么狭隘了。 ”护士黄英参加驰援,母亲病重,却不但不反对,还告诫她:“不要给江苏医疗队丢人! ”一句句简单平常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了白衣天使的使命担当。 《鸽子》 (编剧王宏,导演胡宗琪,南京市话剧团)以一只鸽子的视角描写武汉、南京两地六组小人物在疫情按下“暂停键”后发生的情感变化与思想升华。普通人往日积存的恩恩怨怨在疫情中发生了转变,在一致抗疫的号令下,他们重新聚集起来,唯一想到的就是能为抗疫做点儿什么。

  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得到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的援助,也时刻不忘践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尽最大努力支持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 《生死24小时》 (编剧王伯男,导演钟海,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描写中国接到国际邮轮赛琳娜号的求救后,在24小时内对邮轮上的4000多名游客和船员进行疫情排查与人道主义救助,以战时状态、战时速度妥善处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消除了他国的误解。

  《人民至上》 (编剧刘金妮,导演李伯男,中国国家话剧院)塑造了一个在疫情中转变的人物肖志家——医科大学毕业,因抢救一个10岁孩子失败,心理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想转行到医药公司,疫情的发生让他正视理想、反思失败,报名冲上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天职。 《护士日记》 (编剧陆军、袁香荷,导演伊天夫,上海戏剧学院)书写人物的转变,触及灵魂。主人公董丽丽不理解作为护士长的妈妈董芳,因其每年春节“失约”而与之产生隔膜。直到董芳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而感染、离世,董丽丽看了妈妈的日记,才了解了妈妈。作品以生命重量回答何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价值。《社区居委会》 (编剧李龙吟,导演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抗疫题材话剧中另辟蹊径,描写社区居委会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的贡献,塑造了多个可亲可信的小人物。 《门里门外》 (编剧、导演马岩,伴路人戏剧)是民间职业剧团创作演出的作品,讲述一群住在一个单元的小人物,因疫情隔离而发生种种矛盾和由此产生的暖心故事,人物鲜活,故事接地气。

  戏剧创作需要激情,更需要的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的深刻体验与感悟。疫情突如其来,抗疫轰轰烈烈,许多戏剧工作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匆匆投入创作,其中体现着对生活的敏锐、对创作的热情以及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呼吸的责任感、使命感,诚然可嘉,但这样的作品写得快,也就避免不了内容上的杂、思想上的浅,一些创作者见到什么写什么,缺乏沉淀,导致作品缺乏生活的感悟与主题的升华。在提炼生活、升华主题方面,话剧《逆行》 (编剧赵瑞泰,总导演王晓鹰,导演王剑男,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让人眼前一亮。创作演出者身在武汉,以亲身感悟呈现了疫情来袭时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的真实状态,不仅表现抗疫一线的生活,而且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了与疫情搏斗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与精神升华。剧中医务工作者刘宇先与自身的渐冻症和医院突然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两面作战” ,在同病魔的斗争中,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一个医生!就是要与病魔争夺生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这是我选择的天职,也就成了我的命运! ”“这次疫情,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这部来自曾经的疫情中心武汉的话剧作品,为人们“高亮”显示了疫情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 “敬畏” ,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

  疫情期间,排练、演出受限,舞台艺术遭受严重冲击,戏剧院团面临严峻考验,戏剧工作者在生存困境中不忘责任、不忘传统,面对复杂现实积极应对、积极发声。一方面,演出化整为零,由剧场转战“云上” ,尤其是各地方戏院团纷纷开拓新媒体放送渠道,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不间断为居家防疫的广大观众无偿提供大量经典传统戏的珍贵视频资料,开启线上演唱、教学直播,克服种种不便、及时创作反映抗疫现实的小戏并播放演出视频;另一方面,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为各剧种处理抗疫题材大胆探索、积累经验。如,淮剧《谷家大事》 (编剧陈明、袁晓亚,导演李杰,江苏建湖县淮剧团)表现的并非抗疫一线,但同样十分感人,其原因在于作品写了熟悉的生活——疫情发生时,江苏建湖县一位种粮大户不顾自身损失,为抗疫中心武汉捐粮。作品视角独特、情节感人,以抗疫为背景,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和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及其合理性,更展现了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面前人物思想转变的必然性与可信性,令一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情节中落得踏实、扎实。

  纵观抗疫题材戏剧创作演出,我深深感到,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生活的孕育,离不开剧作家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要写生活中的人物,不是臆造英雄。“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所谓“英雄”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对有错的普通人。假如一个人物形象没有深厚的生活为基础,没有深刻的思想蕴涵为支撑,一味地高大,只能是一个空架子,一味地煽情,也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