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话语的文化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邱运华(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宏大事业的基本遵循。
文化理论的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事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文化理论就是文化领域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文化领域作出重要论述,他们把文化放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层面,阐述了包括文化在内的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制约、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对于人类掌握文化领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文化领域(例如宗教、哲学等等)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独特规律,指出它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需要专门研究,探索其发展运行规律,而他们本人则因为需要花费更大精力投入到现实斗争,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未能做更大精力投入。19世纪末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完成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对文化(特别是文艺)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对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列宁结合俄国政治斗争实际,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党性原则。20世纪的苏联,虽因战争和冷战原因干扰,但在文化理论话语建设方面也形成了苏联模式,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此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则提出文化霸权观念,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建立的文化批判理论,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们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和底层文化作了系统研究,提出文化的阶级范畴,直至哈贝马斯和布尔迪厄建立文化社会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20世纪西方晚近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学说,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猛烈批判。但是,他们有一个显著的不足,这就是他们建构的各种文化理论和批判学说,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须知,近代欧洲文化理论话语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及经验的基础上。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了“新文化”的观点:“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倡导以工农兵抗战为内容、以民族和民间文艺为形式的文艺观点,就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党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影响深远,是新中国文化理论话语建构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逐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索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已然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服务劳动人民的方向、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辩证思维等,构成了文化理论中国话语的支柱。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里多次系统阐述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会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专家座谈会上、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考察敦煌研究院、在政治局集体学习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时发表的讲话等,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概念,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命题,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举,列入“四个自信” ,显示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2017年1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仅牢牢夯实了我党文化理论话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在具体实施的重大项目里,全方位纳入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具有长远重大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党的文化理论话语构建与国家文化建设实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自建党到新时代,经过不懈探索,我党在文化理论话语建设方面,一是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系统观念,为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大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石;二是紧密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任务,在文化思想、纲领、目标、政策、工程及实施办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财富;三是文化理论建设与文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四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命题,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等,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处理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形成了文化理论话语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