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中国文联三十年巨变
●佟韦(中国书协顾问、原中国文联组联部主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共和国同龄,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岁月。我从1949年6月筹备中国文联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来到文联工作,回忆起这些历程,中国文联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光辉业绩和巨大变化,令人无比激动。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文联的黄金岁月,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文联作为团结、动员、促进、组织作家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民团体,其对作家、艺术家及艺术组织的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认为,这30年中国文联的变化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理顺关系,革新体制。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联不管各个协会的工作,文联党组和民研会、中国摄协、中国舞协、中国曲协在一起,其他的文艺家协会各管各的,党组也是每个协会都有一个。第四次文代会之后,我们首先设立了大党组,之后设立党的临时领导小组,最后一步建立了分党组的机制。这一变化可是意义重大:中国文联开始联络、协调、服务各个协会,文联的工作也就可以运用大手笔地去做了。
第二,继承传统,锐意创新。中国文联在改革开放前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老传统,比如学习会、深入基层参观访问和举办文艺名人纪念会等,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了文艺的发展,这些举措也在改革开放后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抓学习方面,在1979年到1988年9年中,中国文联就通过许多途径和方式,帮助文艺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了解党和国家多项方针政策。9年中在北戴河、庐山、烟台、连云港等地就举办了85期读书会,座谈会、报告会30多次。这大大胜过过去小规模的学习活动。
在组织文艺家参观访问,深入基层方面,早年间阳翰笙同志曾提出让知名的中老年艺术家以“走马观花”、“下马观花”的方式深入祖国各地收集创作素材,并在活动之后举行座谈会交流经验。但现在就不同了,1995年,中国文联举行了“万里采风”活动,180多位艺术家深入祖国各地,历时两个多月;1996年,又有数千名文艺家万里采风,小规模的采风、访问更是数不胜数。在举办纪念会方面,自从响应国际和平理事会作出各国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的决议之后,中国文联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举办了大量的文化名人纪念会——鲁迅、郭沫若、茅盾、周扬、梅兰芳、田汉、阳翰笙、丁玲、阿英等,借由纪念会的举办,让他们的文艺成果、文艺思想为公众所熟知。
第三,发挥文联优势,打造品牌活动。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认为中国文联具有的三大优势:行业优势——拥有品种齐全的12个艺术门类;人才优势——明星名流众多,还有全国各地千军万马的文艺大军;跨地区优势,人民团体的优势:在全国都可以开展活动。这些优势可以在服务、评奖、办节、培训、展览、演出6个方面显现出来,并可着力打造属于中国文联自己的文化品牌。
在服务方面,中国文联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向解决艺术家的创作方面转化,进行创作上的、精神层面的服务,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和以后的章程上都明确规定中国文联的任务是联络、协调、服务,其目的是充分繁荣全国的文艺创作,所以在这30年中才有机关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简报和各种文艺理论、文艺创作的交流会的出现;在各地设立了“文艺家之家”,为文艺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场所;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成立也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出版条件,其中“晚霞工程”出版了很多文艺著作和文艺理论相关的图书,影响非常大。在这30年中,中国文联针对社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不同性质举办了各类文艺展演、比赛,艺术家进万家送欢乐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文艺小分队也分赴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进行慰问,并积极到灾区进行演出慰问、扶贫捐赠活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四川地震期间,中国文联做了大量工作,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文联的各个艺术家协会也积极行动起来,举办了大量规模大、影响大的文艺活动。
第四,文化交流,异彩纷呈。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艺事业投入的增加,对外交流实现了大突破。我们配合党中央“大外交、大外宣”的方针,举办了许多大的、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国艺术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国际交流中都是有口碑的文化品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日韩电视论坛、国际马戏论坛……也办得有声有色。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风采。
综上所述,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联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并真正地履行了章程所规定的为繁荣文化艺术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事实证明,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国文联波澜壮阔的变化反映着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在黄金时代中,我们坚信中国文联今后的事业一定能比现在做得更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