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改革创新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曲艺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曲艺高峰论坛在河南平顶山市举行。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曲艺在创作、演出、教育、艺术市场、理论评论、编辑出版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当下曲艺发展的走向、面临的困难、曲艺在创新和继承中呈现的新问题等进行了研讨。
罗扬(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30年来,我国的曲艺事业,同整个文学艺术事业一样,改革创新,继往开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喜人局面。曲艺创作演出空前繁荣;曲艺遗产和曲艺资料的收集、发掘和整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曲艺理论评论和编辑出版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广大曲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不断提高和进步,并涌现出不少新人。但从总体上说,曲艺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说,曲艺创作滞后,好的中长篇曲艺作品尤为缺乏;有些人“一切向钱看”,把艺术完全商品化,不考虑演出的社会效果,搞一些低级庸俗和有害的东西,干扰和阻挠着曲艺的健康发展;在曲艺表演和音乐唱腔改革创新中,不注意曲艺的基本特点,盲目追求戏剧化、歌舞化的倾向,这很值得注意;曲艺研究和评论还相当薄弱,“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少,捧场的多,提出批评意见的少,百家争鸣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曲艺发展还很不平衡,大部分农村曲艺处于自流状态,日趋萎缩;提高曲艺队伍的思想艺术素质和培养曲艺新人的工作,还有许多困难;有些文化领导部门对曲艺工作还不够重视,曲艺团体的工作还需要改进等等,都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些困难和问题,虽然不是曲艺的主流,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30年来评书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评书艺术的社会影响来看,评书艺人自觉地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评书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先天优势,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鼓与呼。从评书曲目创作的角度来说,崭新的社会生活为评书发展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素材。从评书艺术的表演阵地来说,几乎所有的电台都开设了评书栏目,众多评书作品随着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当然,目前评书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评书存在观众的土壤向其他艺术门类流失、评书艺术后继乏人、演出场所逐渐萎缩等问题。
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总结曲艺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本性的结论是:解放思想是曲艺创造性实践的先导。目前,曲艺事业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些问题,要立足于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狠抓落实,以更大的气魄加快发展,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动发展。创新内容形式、培养年轻观众、拓展曲艺市场已成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分析,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什么是观众喜爱的,什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怎样表现能增强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兴趣。要用“新人、新作、新形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新曲艺的面貌,不要过分拘泥于传统“程式”与“表现方式”,要从其它姊妹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曲艺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与胸襟,汇古今中外于一体,聚人间百艺于一身,从而树立和打造曲艺艺术的崭新形象。
吴文科(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的曲艺教育走向转型并获得较大发展。1980年4月,在陈云同志的关心下,“苏州市评弹学校”更名为“苏州评弹学校”复校。1986年秋,文化部在天津创办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开学并委托天津市文化局代管。这是迄今唯一一所国家级中等专业性质的曲艺学校。上述两所中等专业性质的学校,构成了我国学校曲艺教育的主力和中坚,有力支撑了江南和华北两个地区曲艺艺术的持续发展。专门正规的曲艺学校之外,一些不同类型的附设性曲艺教育专业和曲艺教育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普遍地开展起来。但毋庸讳言,与整个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与其它许多文艺门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相比,曲艺的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底子依然很薄,布局不甚合理,结构链条欠缺,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专业人才的持续孵化与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
戴宏森(曲艺理论家):广大曲艺理论工作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主要成绩集中在曲艺本体研究、曲艺历史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曲类曲种研究、名家名作研究、新人新作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等八个方面。但从全国范围看,大多数曲种、曲类还没有推出自己的艺术概论和艺术史,对新人新作的研究评论方面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在应用理论方面开拓不够,在对外开放中,对中外说唱艺术的比较研究还是有待开发的一个新领域。现在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曲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曲艺学作为一个艺术学科,获得相关的政府文化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普遍承认。
张蕴和(曲艺评论家):相声要关注生活和平民,把“笑”的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矛盾和喜剧现象,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产、消费、娱乐、情感、交际等等常态的生活内容和情感,要在现实的问题上与观众形成共识与共鸣。相声要保持多样化和继承与创新的一体化。所谓雅与俗、新与旧、讽刺与歌颂、电视相声与茶馆相声等种种不同意见的争执与讨论暗含着一个命题,即相声最好是只有一种色彩、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一种功能的艺术。这种意识的存在来自于传统中的凡事凡物必有正统的观念,也来自计划经济下对公众精神需求的理解过浅过粗所致。相声艺术只有形成百花齐放、多样统一的局面,将传统与创新相互融合、互相支撑,才会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李巧莲(山东菏泽市曲协副主席):山东琴书走进山东菏泽学院音乐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曲艺进大学是培养曲艺新人、普及曲艺艺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庆遂增(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目前,曲艺走向市场有一定的难度,不要“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对于“濒危”曲种要纳入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于弱势曲种,一下子推向市场有很大困难,政府要予以扶持,要采取优惠政策,予以经费补贴。对于具有竞争力的曲种,如相声、小品、粤曲等要大力推向市场,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大练兵”,提高竞争的“硬功夫”、“真本领”。
芦明(江苏省曲协副主席):曲艺要想摆脱困境,重塑辉煌,切实抓好曲本文学的创作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出人、出书”必须先“出书”,只有以“书”作基础,才能最终完成“出人、出书”的重任。要大力培养曲本文学工作人员,与庞大的表演艺术队伍极不相称的是日益萎缩的文学队伍。其次,要加强团结。主要是作家要虚心接受演员的意见,演员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保证作品的成功。最后,要解决曲本文学工作者的实际问题。要解决曲艺作品的发表阵地问题;要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依法取得报酬权,否则,想稳定和发展曲本文学创作队伍。
田连元(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说书,历经千年而不亡,其原因在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如一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改革开放之后,打开捆绑、解放书目,传统书目重放光彩。借助传媒力量,评书扩大了观众群体。广播、电视评书都产生了轰动效应。虽然有人慨叹评书演员的队伍较之以前明显缩小,但观众听众群却在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以来,评书艺术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在能量,它以各种面貌进入文化领域。评书风格的主持、评书动漫、评书艺术公司等不一而足,这在评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我相信,只要人类还说话,说话的艺术就不会灭亡。
陈连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相声艺术的传承工作需加强,要下大气力,把相声名家和学者的学识见解,创作表演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要提高相声演员的自我修养,做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演员。对相声的普及工作要重视和扶植,专业队伍要对业余爱好者加以引导和利用。传播媒体也应适应市场化需求。电视台应培养专业的相声导演、相声编辑;广播要培养地域特色鲜明的相声节目主持人;网络媒体要发现青年相声才俊,组织特色鲜明的相声演出,全方位迎接相声市场化时代的到来。
孙立生(山东省曲协主席):对中国曲艺进行回顾与展望,“大曲艺”的思想不应忽略。它的内涵是,坚持曲艺“乡情乡音”的地域文化特色,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为最广大的基层百姓服务。“大曲艺”让曲艺视野更加开放。只要曲艺家的智慧能够把曲艺资源转化成曲艺资本,曲艺的创造力、创新力便会永不枯竭。“大曲艺”让曲艺机制更加开明。从某个角度说,“大曲艺”是一种战略思考而绝非战术手段。面对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及其观众的多元选择,我们必须打破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对于那些没有走进“曲艺视野”的人才和形式,对于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实验,究竟应该如何引导、评价,都需要本着既尊重曲艺艺术规律,坚守曲艺独立性特征,又爱护和鼓励改革创新热情的原则,真正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进行深入认真细致的思考。
李广宇(河南省歌舞剧院创研室):从三路坠子的历史发展沿革可以看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优长为我所用,是河南坠子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王兆一(二人转理论家):二人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种,属曲艺走唱类,当前出现的过分向歌舞或戏曲方面靠拢的现象不利于二人转的独立发展。民间艺人进入城市民营剧场,二人转的队伍和演出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艺术表演团体,很不适应今天艺术市场的变化。我认为,改革也好、发展也罢,都应该从实际出发。究竟提倡什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也都需要有明确的态度。对已经有成就的艺术表演团体如何巩固并坚持下去继续发挥作用要有具体措施。对大多数民间艺人也不能一概否定或一律肯定。
朱光斗(中国曲协顾问):改革开放30年曲艺的发展可以用几个“多”来概括——大型晚会多、大型演出多、大型赛事多、大型曲艺节多、大型评奖活动多、大型电视栏目播出多、曲艺的出国演出活动多。总结30年成就的基本经验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精品树威信;以人才创局面。当前曲艺发展集中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 地区之间不平衡,曲种之间不平衡,表演与创作和理论发展不平衡。
孙镇业(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主任):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山东快书大发展大繁荣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怎么改、改什么、创什么样的新、怎么创,无疑是一大难题。山东快书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体,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改,谈何容易。山东快书小品,音乐伴舞山东快书,对口、群口山东快书,摇滚山东快书等纷纷出现。对这样的改和创,我们不要武断地加以肯定或否定,相反要按照优存劣汰的规律经受检验。要允许实验、允许失败。从艺术创造的规律看,敢于改革创新总是先进思想的体现,但要充分注意无论怎么改都不能改掉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决不能把抛弃艺术特色的简单的改头换面视为“创新”的主流和“方向”。
栾桂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后曲艺音乐创作没有达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从主观方面反思有两点不能规避,首先是基本功不扎实,底子没打好。本门的业务知识、技能不是掌握得越来越多,而是呈现集体下降的趋势。第二是审美意识的不确定。因为基础不牢靠,缺乏主体意识和选择的目光,就会在变革中站立不稳,显得无所适从。
樊玉生(河南宝丰县文化局局长):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又有着深厚传统的曲艺艺术圣地,马街书会吸引了国际上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国内新闻媒体的眼光。它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全国甚至世界人类文化活动史上稀少罕见,也因为数百年来宝丰人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生存平台,为曲艺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街书会的繁荣之下隐藏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曲艺新人太少,曲艺艺术后继乏人。
谈欣(南京师范大学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生):我不赞成为刻意赢得更多受众而大肆改革扬州清曲的演唱形式和风格。受众多少并不是评判曲种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清曲脱离了民歌的纯朴,没有戏曲的花哨,清新雅化的演唱是这类小曲演唱的本质特征。它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曲调曲词无不体现雅致的风格特征。发展清曲需要在真正领悟该曲种传统精髓基础上进行。同样,我们要将曲艺中类似形式的时调小唱曲种定位好,才能把它们推上正确的传承发展道路。